】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浚通源頭活水,滋養文化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13:25:08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印發,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錨定航向。通觀《規劃》全文,繼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國家當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的本根所系和元神所聚。縱覽當前,審視世情,大國文明對話的需求越加迫切,文明交流互鑒的層級越發深化;立足國情,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越加強烈,因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越發升溫;聚焦黨情,黨中央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愈加重視,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的要求愈加明確。就此重任,《規劃》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盡部署,堪稱立足長遠,抓牢根本,全域聯動,穩步發展。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這是根本要務。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構建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這是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善多元一體格局的重大基礎性課題,多年來一代代學人前赴後繼,成果甚豐,然而亟待解決的問題仍舊頗多。比如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與引領者的二里頭夏都遺址,近些年來考古實證成績突出,但如何全面提取、揭示和闡釋該遺址的相關信息,適時提煉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路徑與特點,仍有待破題。再如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商代殷墟,其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也是承載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和文化密碼的符號。如何溯源中華民族的文字形成史與人類表意系統的規律,依舊任重道遠。如上,皆關乎古代文明理論研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中國道路理論闡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等議題,《規劃》中以“專欄10”的表格形式部署多項工作,可謂系統全面。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這是基礎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文物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凝聚了新共識、文物保護與考古取得新成效、文物博物館展現新形象、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實現新提升。成就來之不易,鞏固尤為關鍵,因此《規劃》明確強調“樹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始終深化“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自覺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文物合理利用方面,《規劃》指出要“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文化遺產廊道,推介以文物資源為載體的國家文化地標和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昭示出未來文保發展的新路徑。比如大遺址建設,該工作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中涉及面廣、投資力度大、惠及民生廣泛的一項創新性工程。特別對河南、陝西、山東、山西、江蘇、湖北等文化大省而言,前景十分廣闊。再如博物館群建設,以洛陽市為例,該市目前共有102家博物館,國有48家,民營54家,包括涵蓋夏、商、漢魏、隋唐等朝代的具有鮮明年代特徵的館群,為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歷史地理與文明演變,提供了鮮活豐富的案例,也為博物館群建設提供了可推廣的豐富經驗。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