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美國通脹數據走低,但貨幣政策分歧正加大
http://www.CRNTT.com   2022-12-15 22:10:07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據21世紀經濟網報道,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公布了今年最新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月度數據,顯示11月CPI當月同比增幅為7.1%,錄下了今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該數據旋即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有觀察人士指出,這是迄今為止美國通脹繮繩被勒住的最強有力信號。在數據公布當天,出於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可能走弱的判斷,美國標普500、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皆以高開給予了熱烈回應。

  金融市場這一反應,基本可以認為是對今年以來,美聯儲持續加息“厭惡”情緒的釋放。但據此就認為美聯儲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的判斷恐怕也不是很有說服力。主要原因在於,雖然CPI同比增幅出現了好轉,但美國通脹的絕對值仍然處於歷史高位。

  今年1-11月,美國CPI當月同比數據的均值是8.15%,其中最高值出現在6月,為9.10%。從美國通脹的歷史數據來看,距離當前最近一次的高峰值,出現在1990年的9-12月,但當時美國CPI的當月同比值也僅僅維持在6.0%左右的區間。

  絕對值如此之高的數據,在整體偏鷹的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看來,毫無疑問并不足以徹底扭轉其加息的政策取向。所以,接下來美聯儲加息50個基點,仍然是大概率事件。但市場對於接下來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的預測邏輯是清晰和明確的,那就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模型中美國CPI的權重,以及美國此輪通脹會在何時結束?

  衆所周知,在通脹螺旋和市場預期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遏制通脹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美國歷史上,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的高達兩位數的通脹,整整持續了26個月。從1979年3月的10.10%到1981年4月的10.0%,橫跨了三個自然年,期間均值為12.4%。

  沿著這個分析邏輯,觀察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切入點和出發點都應該是美國的通脹。在美國CPI構成結構中,占比從高往低分別是:住房房租(32%)、醫療教育等(20%)、服裝家電等(14%)、食品(13%)、新車二手車(8%)、能源(7%)、運輸服務(6%)。<nextpage>

  就這個結構而言,11月美國CPI中,波動幅度較大的是能源,尤其是汽油價格環比10月下降6.4%;此外,食品同比上升10.6%,其他細分項的同比變化不大。這顯示出當前美國通脹仍然存在一定的慣性。如果再將俄烏衝突導致的全球糧食供給衝擊、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削減石油產量等主要變量納入進來,那麼美國明年的CPI減緩趨勢可能將難言樂觀。如此一來,則美國貨幣政策短期轉向的分歧將會增加。

  當然,貨幣政策的決策模型有很多個變量。除了通脹之外,就業在決策影響中的權重也不容忽視。這一理論有個耳熟能詳的概念,即菲利普斯曲綫。根據該理論,失業率與通脹率之間存在一種互相替代關系:通脹率高時,失業率低;反之通脹率較低時,失業率較高。因此,既可以通過緊縮政策,以較高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脹率;也可以通過擴張的宏觀政策,用較高的通脹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

  但有意思的是,美國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11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26.3萬人,并且薪資增速數據也較為樂觀。較低的失業率和相對樂觀的工資薪金數據,這使得美國降低通脹的政策博弈變得更加激烈。比如,當前的貨幣政策,對於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而言如何實現帕累托最優?根據丁伯根法則,這顯然是個無解的答案。

  事實上,自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以來,美國國內對其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質疑就一直不絕於耳。有消息人士指出,即使在美聯儲內部,對於將明年的通脹控制在2%水平的政策分歧正在加大,圍繞是否應該持續加息,已經分成了鴿派和鷹派兩大陣營。支持者自然有充分的理由,但反對者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比如,在美國國內的反對者看來,持續加息可能會帶來消費抑制、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等,繼而衝擊經濟複蘇進程,甚至引發衰退。

  但回到變量之間的基本邏輯,不管接下來美聯儲內部的博弈如何演進,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持續走高的利率,將會使得經濟衰退的預期不可避免。所以,以加息之“的”射目標之“矢”能否達成宏觀調控的預期,對於美聯儲來說,或許已經不辯自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