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合理利用傳統村落經濟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23-04-26 12:03:38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網評:合理利用傳統村落經濟功能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其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日前決定將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柳林水村等1336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我國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和農耕文明載體,是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資源。有效促進傳統村落的活態傳承、有序開發和合理利用,有利於鄉村文化產業興旺,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我國傳統村落是在悠久的農業社會發展中形成,並得以傳承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綜合價值的人類生活聚落。千百年來,這些具有獨特外觀、深刻內涵的地理標誌,以特有的形式反映著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承載著當地經濟發展規律,為後世預留了可資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充分認識這些資源的多元價值,合理利用其經濟發展功能,為鄉村振興增添新的經濟動能,是傳統村落活態傳承的需要,也是繁榮鄉村經濟的重要路徑。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要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實現農業文化資源的產業化轉化,讓農業文化遺產“活”在當下和未來,煥發出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這是實現傳統村落的活態傳承的基本含義。對此,要做到在讀懂傳統村落重要經濟發展信息的基礎上,有序開發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傳統村落促進現代經濟的功能。

  傳統村落的形成與發展,往往是一部地域文化發展史和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密碼本,內含以鄉土物產、傳統手工藝等為基本元素的經濟自然要件,具有區域經濟發展方向選擇的重要參考價值。這些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傳統村落,奠定了鄉村特色產業差異化發展的歷史格局。通過對傳統村落經濟發展演變的瞭解,可以正確把握當地經濟條件、地理性物種、傳統產業形態、產業發展規律等基本經濟要件,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科學制定相關經濟發展規劃,推動鄉村產業由傳統鄉村社會自發性演變轉向現代化建設中鄉村經濟的自覺性發展。

  同時,近年來興起的鄉村文化旅遊經濟,也打破了傳統旅遊業的行業自限性,拓展了現代旅遊業的新境界,為傳統村落等農業文化資源的現代化轉化提供了方向性啟示。當傳統農業文化資源一經與現代旅遊業相融合,新老撞擊就會煥發出巨大生命力。不少文旅項目的引入,會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返鄉,增加農民收入,有力促進村莊經濟發展,使農文旅融合釋放出強大的生命力。

  傳統村落具有的這些多元化的農業文化屬性,使其聚落文化的外在形式隱藏了其現代經濟功能。要對其合理利用,就要對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家底全面梳理。一是要把隱藏在民間傳統村落頭上的“紅蓋頭”掀掉,充分彰顯其現代經濟價值,變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為現代經濟資源。二是要系統整理傳統村落的經濟化轉化利用系統。按照其類別、功能和應用進行系統處理,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手段,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的傳統村落開發利用系統。

  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大對傳統村落現代經濟價值實現轉化的研究力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賦予鄉村文化振興新的歷史機遇,高校、科研機構的目光逐漸聚焦傳統村落等農業文化資源。不少大學在一些傳統村落設立了研究開發基地;傳統村落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端“新村民”。與此同時,以傳統村落、傳統民居、老街、鄉風民俗為基本經濟元素的鄉村文化產業呈現多元發展勢頭,優秀農業文化資源的現代經濟價值正在逐步顯現。這些都是傳統村落文化融入現代經濟的信號。對此應制定相應的辦法加以鼓勵和引導,地方政府也要因勢利導,推動傳統村落文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提供鄉村振興新動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