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紀舜傑:也有人揣測美國疑賴是台灣府內釋出
http://www.CRNTT.com   2023-07-27 00:58:18


 

  紀舜傑表示,2011年大選前那次《金融時報》對蔡英文的報導,在那時候的時空環境,中國大陸崛起力道還沒那麼強,當時美國與中國大陸經濟對抗的態勢還沒有很激烈,所以那時候把兩岸關係做穩,對美國來講是一個比較安全的選擇,而且那時美國對蔡英文一來是比較不熟悉,二來是相比較之下,馬英九主政下與中國大陸和緩,比較符合美國當時對兩岸關係的期待,往後的發展是這個背景,讓蔡英文那時吃了虧。

  紀舜傑指出,很多人說蔡英文2011年去美國面試之後被當掉,輸掉2012大選,但是話說回來,自己有時候覺得雞生蛋、蛋生雞,2011年《金融時報》的報導,真的是對蔡英文選情的致命一擊嗎?而且雖然是席佳琳撰寫的報導,但是消息來源到底是什麼層級?就像我們“總統府”也有很多人會放話,但是放話真的就有代表性嗎?

  紀舜傑表示,如果認定美國對台灣的選舉具有絕對的主宰力,那你就會放大任何一點一滴的訊息,敗選檢討什麼事都是原因,2012蔡英文敗了,大家回去看一定會講《金融時報》報導對蔡英文造成衝擊,可是真的是如此嗎?選舉結果分析事實上需要非常實證的研究,不是每個人憑感覺認定敗選的原因為何,而且事後檢討往往不檢討候選人本身。

  紀舜傑表示,這一次席佳琳又報導說美國對賴清德的走近白宮說又有疑慮,在報導內容沒辦法百分之百求證的情況下,一定有存疑的空間,也就是說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畢竟對方也沒有提出具體消息來源,其實自己也不認為美國會因為賴清德講出走進白宮這件事,而對賴清德產生很大的質疑。

  紀舜傑指出,就算真的有人質疑,而且質疑的人有一定份量的話,那質疑的邏輯應該是“賴清德是否要改變現狀?”應該是去懷疑賴清德是否要對現狀做出改變,走進白宮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要衝擊美國的一中政策嗎?要去改變美國定義的兩岸現狀嗎?如果真的有美國白宮或國務院高層質疑這件事的話,那質疑的點應該是在這裡。

  紀舜傑表示,而且這個質疑的程度為何?是責備嗎?是不信任嗎?還是只是好奇?這個程度都有差別,站在反賴清德的人的立場,當然會擴大解讀,說美國不信任賴清德,然後又很多人去想像是不是蔡英文與賴清德關係不穩固,也有人揣測說這次美國質疑賴清德的訊息,是台灣府內釋出的,有一些人到現在都還在懷疑,蔡英文是不是真的要交給賴清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