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評論》第254期精彩觀點搶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19-02-04 00:13:18


本期《中國評論》月刊目錄(中評社圖片)
 
  美國紐約大學在職終身教授熊玠在《歷屆“告台灣同胞書”版本之比較與進展》中表示,大陸對台灣同胞的關切與呼籲,在新時代習近平的主持下,重心已由強調一國兩地之統一,轉而為一個民族復興而兩岸須密切攜手的共同大業。正如我下文所言,一國可能難免兄弟鬩於牆,但一族則須兩岸——甚至海外中華兒女全體——同心同德全力以赴。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在《習近平“聚同化異”論與“一國兩制”方針》一文中指出,“聚同化異”論是習近平的辯證思維的體現與方法論的創新,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礎上,與求同存異之說的辯證統一互動,更是傳承了毛澤東如何解決矛盾的哲學思想。習近平運用於兩岸關係中的“聚同化異”論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成果。如果用習近平“聚同化異”論去重新認識“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當有新悟。

  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海燕在其文章《寄希望於全體台灣人民的理性“和平統一”——基於風險決策前景理論的觀察》中指出,主動選擇“和平統一”,才能更有效保障台灣廣大人民在台灣的利益需求,保障台灣未來治理的穩定和長久。姑且不論政治因素或信仰因素,僅從個體或組織的損失最小、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視角,“和平統一”是最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優先決策選項。“九合一”選舉中以“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等拼經濟的選舉口號及“討厭民進黨”、“討厭國民黨”等厭惡藍綠惡鬥的政治傾向,取代了“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等“民粹主義”感性口號,表明了台灣社會已經從傳統熟人社會的感性行為模式轉向了公民社會的理性經濟人行為模式。基於風險決策前景理論,兩岸都要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共同協商,相向而行,以兩岸利益最大化、以兩岸未來光明化處理兩岸關係。

  本期《中國評論》“智庫報告”欄目刊登了台灣政治大學博士朱駿的《台灣的前途與價值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張建的《港澳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的進路——關於習近平總書記港澳發展新思路講話的思考》兩篇文章。

  在《台灣的前途與價值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文中,作者指出,台灣自 1945 年重回中國的懷抱,就與大陸處於國內關係。1949 年之後,台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無不是面對大陸而做出的直接或間接反應。談論台灣前途必然涉及與大陸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關係,隨著大陸改革開放與全球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糾結的程度越來越深。若不能理順兩岸關係,前途必受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