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昭志:以主體身份認同探索融合發展新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6-27 00:16:51


 
  他表示,在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方面,則是取得了較高的工作成效,2014年經國務院批覆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海峽西岸核心區的福建即以福州、廈門和平潭三個片區發揮在兩岸經濟合作和交流合作的獨特優勢。2016-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期間,大陸提出對台工作的兩個重點,第一是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第二是加強兩岸人文社會交流。前者要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上的合作,通過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平台,進一步拓展兩岸合作空間和閩台共同利益。後者是要為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和創業的台灣同胞提供更多便利,讓更多台灣民眾從中受益。

  陳昭志說,通過上述歷程分析可知,大陸對台工作思維從“十二五”期間的推動兩岸交往機制化朝向“十三五”期間的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而轉變。融合發展強調的是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不分彼此,共同發展,因此,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也就是說要消除兩岸同胞主客體模糊關係,一方面多渠道多層次推進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另一方面,為來大陸發展的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使台灣同胞能逐步從過去的“融入大陸”思維跨越到新時代的“兩岸融合”思維。

  陳昭志認為,要以“主體身份認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他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的朱磊教授指出︰“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台灣,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與中央政府對峙,由此產生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下來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研究者建議摸索重構台灣同胞的“主體身份認同”,強調以祖國大陸為主體的心理依附與文化歸屬,通過適度的紅色教育推進台灣同胞對大陸的四個認同(對國家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在這四個認同中,對國家的認同是重中之重,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歸屬某一國家的辨識、選擇和身份認可,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內心上的歸屬感,即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歸屬於這個國家,意識到自己具有這個國家成員的身份並且樂於成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成員。任何一種統治如果不能使人民產生歸屬感,就會失去對民族、對國家的凝聚力而導致了分裂或解體的危險。共同文化是形成國家認同感的重要渠道,國家認同感的形成需要成員之間有共同文化延續性的再認知,通過這個再認知過程,個體能體認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進而產生對民族、對國家的歸屬感與使命感。

  陳昭志說,十九大報告指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大陸同胞和台灣同胞分別經歷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熏陶,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台灣同胞來到大陸回到福建後,雖然彼此有著閩南文化的地緣依附,但一時半刻仍難以適應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一國兩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如前所述,通過給予在閩台胞針對性的紅色教育推進他們的“主體身份認同”,就能有效降低台胞來閩發展磨合期,落實福建成為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建設,與此同時,還能讓在閩台胞更快適應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扎根海峽兩岸的融合發展。

  陳昭志表示,要以紅色教育增進台胞的“主體身份認同”。紅色教育是將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確的思想政治進行傳播,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植於每位中國人的內心,形成凝聚海內外中華民族同胞的共同信仰理念。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傳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力量,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紅色精神是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精神,這三種精神一脈相承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統稱為紅色精神。
 
  他說,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不僅承載中華兒女的美好願景,也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下的紅色教育在新時代持續發揮正向影響效用,要增進台灣同胞的“主體身份認同”,我們可以從有選擇性的紅色教育入手,紅色教育所強調的文化價值和精神信念對兩岸同胞具有一體適用性,因此,不僅要在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高校思想政治課上傳播,更要擴大延伸到對“一國兩制”下的台灣同胞進行傳播,積極扎根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