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智庫:《中國評論》第259期精彩觀點
http://www.CRNTT.com   2019-07-01 00:21:40


《中國評論》第259期目錄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關注中美關係,共刊登了《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統一的新理念與新路徑》和《“一國兩制”須在實踐創新中加強融合發展功能》兩篇文章。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彭韜在《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統一的新理念與新路徑》一文中表示,兩岸融合發展理論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在對台工作方面的重要體現,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理論的重大創新,更是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內涵。這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際環境與兩岸關係出現了新形勢與新變化的歷史條件下,在反思過去大陸對台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繼續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所提出的新思路。交流發展,是在初級領域及較淺層次上的發展。而融合發展,則更強調交流合作的目標,是對兩岸交流發展的創新、深化,是推進兩岸統一進程的方向目標及動力源泉。

  《“一國兩制”須在實踐創新中加強融合發展功能》一文作者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栓虎指出,“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它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針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的目標而創造的方針。在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上,“一國兩制”構想取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平順回歸,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國兩制”構想迄今暴露出不少問題,面臨諸多窘境。“兩制”在內地與香港社會融合方面功能缺位、乏善可陳,不可不察。而台灣的情況則更加不容樂觀,在政治對立的氛圍下,“一國兩制”在台灣從來沒有一個聲求氣應的輿論環境。彌補短板,賦予“一國兩制”構想以“融合發展”的新功能十分必要。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全新而清晰的認知。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訪問教授謝大寧的《認同、歷史真相與歷史詮釋》一文,該文認為,所謂“新國族建構運動”,是由民進黨與當時國民黨以李登輝為首的本土派所共同進行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奪權,既要摧毀國民黨原本的權力結構,也是為了可以鞏固新的權力結構。這種歷史脈絡改變的基點,不是來自於對歷史真相的扭曲,而是來自於試圖改變整個台灣的歷史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以及政治認同。兩種台灣歷史教育中敘事脈絡的競爭,本質上是一種認同的競爭,而不是歷史真相的競爭。如果說這是一場認同之戰,它無法通過釐清歷史真相的方式,靠對所謂歷史證據的論辯來解決,那又該如何解決呢?的確,當問題已經上升到認同戰爭這個層次時,就不會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了。認同問題的特質,它是感情性的,
不是知識性的,說理、威嚇、懷柔,軟的硬的手段都未必有效。就台灣目前的認同狀況來說,儘管還沒到整體斷裂的地步,但其走向不容樂觀。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登了《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大陸台商影響的分析》和《當前外部環境對推進國家統一的影響分析》兩篇文章。

  南開大學教授朱磊所撰的《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大陸台商影響的分析》一文指出,全球產業鏈的改變不一定能夠有效打擊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相反,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摩擦,迫使更多企業將投資轉向中國周邊,客觀上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的產業聯繫,“實際上進一步加強了亞洲經濟整合,中國雖因外商外遷損失外資與工作機會,卻強化了其亞洲經濟整合龍頭的寶座。”中美貿易摩擦對台企未來投資佈局的影響存在差異化:市場和生產多元化的大陸台灣企業,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抵抗力較強,既可內部消化加稅影響,也可通過將剩餘生產環節轉移到海外分公司規避風險;但對美出口或代工的大陸中小台企,其產品可替代性較強,也缺乏生產外移的能力,生存壓力較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