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專訪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9-08-05 00:19:59


 
  我本身是研究中美關係史的,但回到北大任教之後,我也主持教育部的一個基地——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也在關注中美關係的現狀。所以我研究的經歷基本上算是從歷史到現狀,先是研究歷史,現在也關注現狀。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和美國著名智庫全美亞洲研究局共同合作,協同中美數十家頂尖研究機構和智庫,開展了“戰略領域的中美關係的”大型課題,就中美之間的核、太空、網絡、海洋、兩軍關係和人文交流等六大戰略領域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布中英文聯合報告。該研究報告是中美兩國學界聯合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國學界和智庫建構國際話語權的重大突破,得到了中美兩國學界和政策界的高度評價,被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洛克利爾上將譽為“里程碑式”的研究。今年我們計劃正式出版中英文版論文集,題目就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戰略領域的中美關係》。

  關於現在備受關注的所謂中美“新冷戰”的問題,我也和著名歷史學家耶魯大學的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授討論,準備一起做一個聯合研究,旨在通過考察歷史上的冷戰中去研究現在的“新冷戰”。我們希望把歷史學家和研究中美關係的國際關係學者集結在一起,做出帶有歷史縱向、前瞻性和理論性高度的研究。這將是未來幾年要去做的一個比較大的課題。

  中評社:您在中美人文交流基地的任職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人文交流的一些往事?

  王棟:我覺得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中美青年思想的活躍、開放,以及彼此不帶意識形態偏見的友好交流。我記得去年,我在布魯塞爾參加布魯塞爾論壇,碰到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談到他們做的一個民調,顯示大概到2017年為止,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按照年齡組別,年齡越小對中國的態度越正面;其中18-29歲的美國青年,對中國抱有好感度和對中美關係持積極態度的比例超過了50%。他對此表示疑惑。我當時提出了如下解釋:首先,美國的青年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沒有冷戰的思維,所以他們看待中國的時候也不帶意識形態的偏見。美國現在處在決策位置的一些精英,包括白宮中的一些鷹派,在成長過程中深受冷戰思維的影響,所以他們看待中美關係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用冷戰框架進行分析,這也使他們陷入了一個認知陷阱。此外,現在美國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和中國交流接觸,到中國來旅行、生活、學習甚至工作。很多美國青年甚至會說流利的中文,也對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所以美國青年能夠以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積極健康和建設性的心態來看待中美關係。前一段時間,有美國的一個教授帶了一個十幾個學生的團來北大交流,我也把這些學生放到我的課上和北大的學生一起交流。這個美方的學生團裡面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博士生,有不同的專業,包括國際關係、法學、還有商科,有美國學生、也有到美國去留學的國際學生,所以是非常多樣化的。他們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來中國,所以我特意在課上問他們“來了中國之後印象怎麼樣?中國是像一些美國媒體描述的那樣的妖魔嗎?”學生們發出了會心的大笑。他們紛紛表示,他們親眼看到的中國漂亮、整潔、現代化,民眾熱情友好,跟之前在美國媒體讀到的妖魔化的中國完全不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