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外學者共研:國際秩序演變的挑戰與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3-09-13 00:26:32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中評社 海涵攝)
 
  巴西駐華大使高望(Marcos Galvão)表示,當前世界正處於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未來還會有很多需要各國攜手應對處理的問題。巴西將於2024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這或能成為一個好的開始。世界各國及國際金融機構應善用G20平台夯實合作,在制定政策時進行多方磋商,以達到求同存異的結果。同時,各國還需加強可持續發展對話,推動全球金融體系支持未來的可持續發展。G20若要解決全球經濟問題,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是重中之重。國際社會需要邁出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駐日本大使(2010-2019)程永華指出,近幾十年來,亞洲堅持走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正道坦途,但也面臨冷戰殘餘,安全機制缺失,部分國家干涉他國內政、製造地區分裂對抗等因素的困擾。應看到,亞洲各國命運休戚與共,共榮共生,一國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一國的繁榮不能以損害別國利益為前提,而“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恰恰為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提供了根本遵循。亞洲各國應抵制霸權思維、冷戰思維和零和思維,統一共識,加強團結,以更高水平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抵制衝突、對抗、遏制、脫鈎,共同實現本地區長久和平穩定,攜手推動本地區持久發展繁榮。

  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Moin ul Haque)指出,當前世界面臨政治局勢緊張、多邊主義遭受挑戰、霸權主義滋生的複雜局面,以及經濟不平等、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糧食安全、人工智能風險等多重問題。為應對上述挑戰,世界各國應通過對話,攜手解決分歧衝突;支持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國際體系,重建互信機制;提升全球治理的包容度、透明度和有效性,以應對複雜的跨國挑戰;摒棄保護主義,促進全球主義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擴大跨文化交流,彌合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可謂恰逢其時。世界各國唯有加強國際合作,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國際變局中找到方向。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駐意大利兼駐聖馬力諾大使(2013-2019)李瑞宇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加強合作意義重大,這不僅將造福中歐人民,還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中歐關係發展最重要的歷史經驗就是求同存異,視對方為合作夥伴而非對手。當前一些人鼓吹“脫鈎”“去風險”,強調“制度性對手”,構築“小院高牆”,是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的典型表現,不僅違背歷史潮流,還會損害中歐長遠利益。未來,中歐應相向而行,擴大合作領域,深化合作方式,構建更穩固的合作基礎。同時,中歐還應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應對全球問題、加強全球治理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為世界和平合作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南非駐華大使謝勝文(Siyabonga Cyprian Cwele)表示,過去二十年,發展中國家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國際經濟重心正不可阻擋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加強彼此合作是國際變局的一部分,國際社會應允許發展中國家基於其歷史、文化和文明道路,尋求本國發展空間;推進多邊主義和全球和平,通過雙贏合作推動所有國家的包容發展;推動全球經濟復甦,降低氣候變化和新災害造成的影響,實現全球共同繁榮。

  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史忠俊指出,國際形勢錯綜複雜,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東盟與中國關係及合作應走在時代前列。為此,東盟與中國應做到以下四點:一是繼續加強戰略對話及互信,東盟和中國在維護地區和平、安全與繁榮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和責任;二是繼續深化經濟一體化進程,經貿合作始終是東盟—中國關係的“壓艙石”,促進經濟復甦仍是地區國家的首要任務;三是繼續追求創新驅動增長,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雲計算、量子技術、智能轉型、綠色發展等新興產業是東盟同中國開展高質量合作不可或缺的力量;四是繼續凝聚民心,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是國家間良好關係的重要支撐。“分則敗,合則勝”,東盟和中國在謀求共同發展繁榮的征途上要始終牢記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