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看韓流起而衰 侯尊堯:只在意聲量弄巧成拙
http://www.CRNTT.com   2020-07-31 00:46:30


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侯尊堯。(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高雄7月31日電(記者 蔣繼平)“網路聲量”變成顯學並影響政治與選舉行為,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侯尊堯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聲量只是反映網路的關注度,並不代表支持度,好事傳千里、壞事亦然。從2018年到2020年6月,韓國瑜在網路上的聲量都是數一數二,但是韓流從大家跟隨,到高票通過罷韓,就是關注度不等於支持度最好的例子。所以政治人物應該看到網路聲量背後民眾真正關心的議題,並提出回應與解決,才有辦法提高支持度。

  另外,目前政治人物流行與網紅合作創造聲量,侯尊堯表示,這只是為了解決“魅力”的問題,也就是先吸引大家注意,但最後重點還是要評估他到底有沒有“能力”,因此選“賢與能”的標準是不會改變的。

  侯尊堯,1967年生,高雄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學士、紐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現職為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影視節目製作、公關與社會行銷、中國大陸傳播問題研究。

  網路生態改變,侯尊堯表示,由於智慧型手機變成使用主流,對原本電腦上網的行為造成翻轉,手機平板這些可攜式平台讓任何時間都可上網成為可能,因而產生的節奏感、實際感完全不同,民眾可隨時上網,代表可隨時隨地投入討論,這種生活型態的改變,造成網路群組、社群有更多問答產生,且是即時回應。過去的社會大家互動沒有那麼頻繁,公共議題的討論可能久久才發生一次,所以統計聲量是沒有意義;現在網路世代大家隨時都在發聲,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同時間在各個平台,各種聲音百花齊放,為了瞭解哪個議題最多人關心,且聲量最大,才會特別去收集、比較,並且列舉出來關注聲量的變化。

  侯尊堯強調,聲量大小並不代表這件事對或錯,只能說很多人關心,聲量高不代表“一定對”或“社會趨勢”。以韓流為例,韓國瑜2018年參選聲量很高造成風潮,但2020罷韓之前韓的聲量也很高,罷韓同意票卻高達93萬票,所以聲量高可以代表喜歡,也可以代表討厭,可以解讀為“關注這件事,但不一定支持某個人或某件事”。

  聲量與選舉的關聯,侯尊堯表示,聲量代表受關注度,不代表同意或反對,只是代表大家被這件事吸引住。到底選民的票會不會投出來給誰,解讀聲量與支持度、偏好度這中間的關係,需要長期在地方耕耘或關注某件事才會分析出更深層、和不同角度的意涵,除了聲量的量能外,還要對內容進行質化的分析,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解讀。

  侯尊堯認為,政治人物要針對民眾所關心的議題,提出相對應的政策與解決之道,才會對爭取支持度有所幫助。

  政治人物常常找網路意見領袖合作,效果如何?

  侯尊堯表示,人本來就有差異性,網路上百花齊放,自然形成不同的族群,各自有產生意見領袖。過去只有大眾媒體,要讓民眾看什麼都是透過編輯室安排,只要上大眾媒體就可以達成宣傳;現在是分眾媒體,網路上的意見領袖對特定族群有影響力,要達到宣傳目的,自然要找各種管道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