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蔚芳析立陶宛對外政策 憂俄中走得太近
http://www.CRNTT.com   2021-08-13 00:28:48


 
  她提到,立陶宛同時會擔心,俄國跟中國走得太近,對本身地緣政治環境會更加險峻,因此,甚至可以註解,俄中關係越好,立中關係就會越疏遠。立陶宛這樣的姿態變化,也反映出其在歷史上曾經被蘇聯侵略的過往,就跟其他冷戰以後中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一樣,或多或少都有反威權體制的基因。

  立陶宛屬於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在冷戰時期完全沒有主權,所以在獨立之後,會非常重視主權,還有對外政策的自主性。陳蔚芳表示,因此立陶宛面對中國的外交壓力,很容易想起過去那段不愉快的歷史記憶。

  陳蔚芳指出,可發現,立陶宛“總統”或外交系統在對外發言時,會非常強調Respect(尊重)或是Independence(獨立)等字眼,可以反映出過去的歷史脈絡。立陶宛現在高舉民主、人權、自由的旗幟,有其政治需要,最主要就是想去抵抗來自俄羅斯的威脅,作為一個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其本身的經濟還有軍事力量都不突出,所以立國用價值觀為號召,以尋求其他民主國家的支持,來抵制俄羅斯的壓力。

  所以若要說,立陶宛對中態度轉變,跟美中對抗有所關聯,陳蔚芳反而認為,成分不大,可發現,在設立台灣辦事處的這件事情上面,在中文名稱雖然以台灣為名,但是英文名稱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採用Taiwanese而非Taiwan,這樣的用語差異,其實就是想降低政治意涵,展現出立陶宛顧慮中國觀感的那一面。

  她說,立陶宛所發的聲明也很明確,強調跟台灣發展經濟、文化關係,要跟中國發展的則是經濟、文化還有“政治”關係,也就是說,跟台灣發展政治關係並不在考慮範圍。但辦事處的名稱對北京來說已經夠敏感,所以北京必須要強硬的回應,否則可能會變成台灣在歐洲或者其他地方設置辦事處命名的新常態。

  台灣方面,在立陶宛設置代表處確實是某種程度的突破,台灣的市場跟資源都有限,加強跟其他國家友好的經貿往來是好事,符合台灣的利益,當然包括深化跟美國的關係在內。

  可是,陳蔚芳也說,如果台灣政府的外交政策都是基於反中的路線去尋求外交突破,恐怕外交成果無法長久,雙邊建立的關係難以穩固,一來北京的政治壓力會因此升高,導致台灣的對外連結更容易受到挑戰。二來也會讓兩岸關係變得更加的複雜跟難解,這反而恐怕使得台灣在推展外交方面投下更多可能的變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