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無人機穿行在高樓大廈間送餐,在擁堵的早高峰打個“空中的士”趕飛機,在野外登山遇險得到無人機“空投”物資支援……曾經的科幻片場景正逐漸成為現實生活。當新型飛行器逐漸應用於旅遊觀光、物流、應急救援方面,低空經濟成為全球競逐的戰略新興產業。未來,低空經濟會帶飛誰?
政策環境
近年來,我國對低空經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相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放寬低空空域限制、降低通用航空運營門檻等,為低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台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低空經濟”概念首次寫入國家規劃。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鼓勵低空經濟發展與創新,相關文件也密集出台,如中國民航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發布的《“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中國民航局印發的《“十四五”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規劃》《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以及2023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從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等。這些政策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產業發展
2021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展低空經濟後,契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節拍,全國許多地區“向天發展”的熱情進一步高漲。不少省份先後開展試點,城市空中交通(UAM)、先進空中交通(AAM)、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新的應用場景陸續拓展,航空器與各類產業的融合加快推進。比如,借助無人機、低空通航等領域的產學研和市場應用先發優勢,深圳正加大力度布局低空經濟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