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鐘厚濤:兩岸命運共同體踐行路徑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3-01-22 00:14:44


 
  (一)對台灣社會“同情之理解”。溫特認為建構主義的核心要義有二:其一,國家政治的根本是結構性的,而不僅僅是物質性的;其二,這些結構不僅塑造了行為體的行為,更塑造了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在分析語言文化交流對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影響的過程中,有必要對兩岸特別是台灣體系內的社會分化進行深入分析。1895年以來,台灣與大陸長期分離,兩岸在不同的實踐場域展開了不同的實踐活動,並承載了不同的社會化內容。這種差異性從歷史角度來講,主要體現在台灣社會的悲情意識。台灣歷經荷蘭、日本等殖民統治,在歷史的“集體記憶”中,充滿了濃鬱的“亞細亞孤兒意識”。對於台灣獨特的歷史文化脈絡和現實政治文化生態,大陸要以包容的心態給予理解,不能簡單地把台灣民眾因為複雜心態所產生的“台灣意識”就認定為“台獨”意識”。

  這種差異性從現實角度來講,主要體現在台灣獨特的政黨政治文化。“對於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共同體社會,該共同體必須由參與者所共享的自我理解構成,並且體現在社會制度安排中。”台灣“解嚴”以後,在社會制度安排上逐步走上政黨政治的道路,在政治文化上也試圖模仿和挪用西方的政治文化,逐步由“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過度到兩黨輪替的所謂“民主體制”。族群認同“工具論”“將族群視為一政治、社會或經濟現象,以政治與經濟資源的競爭與分配,來解釋族群的形成、維持與變遷。”在島內也同樣如此,族群認同不僅僅是文化歸屬感的塑造,它更是利益爭奪的重要工具。為攫取執政資源,島內兩大政黨和藍綠陣營矛盾與對立持續加劇,形成了具有極端性、衝突性和對抗性的政治文化,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台灣社會的撕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