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寫在《故宮營建六百年》出版之際
http://www.CRNTT.com   2021-01-31 10:49:13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據新華社報道,2020年11月初,中華書局寄來我的新作《故宮營建六百年》樣書。迫不及待打開,只見書本印制精良,十分喜歡,遺憾的是正文之後戛然而止,有些突兀,故寫就此文,權充遲到的後記。

  故宮建築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它也是京城的政治、文化核心。所以寫故宮建築不能不寫京城的建設和布局。從元大都城到明清北京城,是一個歷史上連續發展、地理上從北向南展開的歷史畫卷。

  12世紀中期金代的中都建設,對燕京漕運水源進行開發,奠定了北京水源水系的布局。13世紀下半葉,在忽必烈主持下,以金代離宮瓊華島為中心進行了大都城建設。今北京二環路為東西界,北到北三環太陽宮至薊門橋一線迤北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南到今東西長安街,是大都城的範圍。大都城以宮城(大內)為核心,宮城之西是煙波浩渺的太液池,再西為太子宮和太后宮。皇城外布置了縱橫交織的道路網,街巷間設置衙署、太廟、社稷壇、倉庫、寺院,劃定居民住宅區,沿街設市。

  明代都城的選址營建,留下許多令學術界反覆討論的問題。我力爭用當時的文獻,解釋這些疑問,比如燕王府是否位於元大都內,永樂營建工程的起始與分期等。在永樂皇帝主持下,改造元大都城為明京師的偉大工程非常成功,領導工程的軍政官員、全國各地工匠和軍工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高昂代價,成就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又一高峰,留給我們一批珍貴的建築與文化遺產。元大都城南墻被向南延展至今正陽門一線,中軸線南延800米。16世紀中期,嘉靖皇帝下決心修建北京外城,出於實際需要,只建南邊一面,形成北京老城“凸”字形的平面,使北京城面積超過元大都,中軸線總長達7.8公里。

  我對宮城的描述從它的格局開始。中國古代皇帝無一例外有兩個身份:首先是國家元首,其次是家族族長。明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皇帝還要扮演政府首腦。

  作為國家元首,皇帝要對天、地、祖先、社稷、至聖先師等虔誠地表達崇敬之情,因此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太廟、社稷壇、先農壇、孔廟,親自祭祀或者遣官祭祀。在宮城裡的中軸線前段,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清代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作為舉辦國家盛大典禮的禮堂。

  作為政府首腦,皇帝要親自聽政和處理政務。因此在皇城南門外按照左文右武的原則建設五府六部,方便大臣們上朝。宮城內南部設置外朝區域,包括午門、奉天門(清太和門)、奉天殿,東側的左順門(清協和門)和文華殿,西側的右順門(清熙和門)和武英殿,在附近設置政府辦事機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