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日媒稱,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將於7月12日舉行。7月8日,安倍晉三在奈良市為一名自民黨籍參議院參選人應援期間,遭遇槍擊身亡,終年67歲。
安倍去世的消息,在日本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也紛紛向安倍的家屬表示哀悼和慰問。作為日本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首位戰後出生、戰後最年輕的首相,且在卸任後仍維持較高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安倍晉三,最終以這樣的方式謝幕,令人震驚,也令人唏噓。
安倍此次遭遇槍擊身亡,看似是一場十分戲劇性的謝幕,但這又未免不是安倍家族的歷史輪回——1960年7月14日,安倍晉三的外祖父、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曾遭到右翼分子的刺殺;1991年安倍的父親安倍晉太郎去世的時候享年67歲,而安倍此次遇襲身亡的年齡也是67歲。
回顧戰後日本政治史,安倍晉三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一方面,對日本及日本人民而言,安倍終結了日本政壇長期動蕩的混亂局面。自2000年至今,日本一共誕生了11位首相,但除了連續執政近5年的小泉純一郎,其他幾位首相的在任時間均很短,動輒一兩年就被迫下台。而2012年底安倍再次出任首相(2006年曾短暫出任)後,帶領自民黨先後6次贏得全國大型選舉(即眾議院選舉和參議院選舉)。
這不僅夯實了安倍的執政根基,而且也較為徹底地結束了日本首相頻繁更迭的亂局。伴隨著執政根基的穩固,也使日本政府的各項內政外交政策得以長期穩定執行,比如成功刺激日本經濟復甦、促進海外遊客赴日旅遊消費的“安倍經濟學”等。因此,安倍在維護日本政壇穩定、重振日本經濟方面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安倍成功引領日本在國際舞台發揮了存在感。戰後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主要集中於經濟領域,但隨著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少子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由此導致作為曾經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逐漸淪為“二流國家”,並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日本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