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華時評:這樣的“管家”誰敢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7 18:02:30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3·15”前夕,中國移動高調推出“防控垃圾短信騷擾”業務,美其名曰“資訊管家”。緊接著央視“3·15”晚會曝光垃圾短信的源頭竟是電信運營商自己:山東移動、海南移動部分分公司參與大量發送垃圾短信。 

  新華社的時評指出,手機用戶本來對“資訊管家”寄予厚望,不想當頭是一盆涼水。“3·15”晚會後,工業和資訊化部迅速反應,不僅責令中國移動調查垃圾短信事件,而且要求其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全國範圍內“自查自糾”。移動電信運營商一手參與發送垃圾短信,一手推銷防控垃圾短信業務,這豈不是兩頭得利? 

  時評說,垃圾短信從屢禁不止到氾濫成災,移動電信運營商難辭其咎。目前垃圾短信的發送方式大致有幾種:使用手機卡群發、通過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商發送、運營商自行發送。媒體不久前報道,在移動電話網不法資訊舉報中,基礎運營商擁有的號段佔65.66%,而各大運營商在規定時間針對不良和違法短信的處理率卻低得可憐,從零到30%多不等。 

  垃圾短信侵犯了手機用戶的隱私權、通信自由權等多項權利。更令人擔心的是,垃圾短信正在借助科技手段,不僅已做到10分鐘發送1.5萬條,而且騷擾更加瘋狂。 

  不過,運營商們到底還是有所顧忌,不敢騷擾有權管他們的用戶。他們給發送垃圾短信的企業派發了“領導”手機號碼清單,明確要求“禁發領導”。只可惜,這樣一來,“領導”的手機號碼也盡在這些企業掌握中了。 

  “資訊管家”效果如何暫且不論,但若指望它會革垃圾短信的命恐怕不大現實。媒體對“資訊管家”的報道中雖然聲明是“免費”,但還是回避了兩個實質性的問題:一個是用戶從網上下載“資訊管家”要不要付費,另一個是它究竟能“過濾”掉哪些資訊。這樣的資訊發佈不知是疏忽還是故意?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有多少用戶敢用這樣的“管家”? 

  垃圾短信作為服務不到位造成的“漏洞”,應該完全由電信運營商彌補,不應再掏用戶腰包。像“資訊管家”這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類的東西,說穿了不過是順手牽羊式的增值業務,又一次暴露了電信服務的壟斷弊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