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邱震海:上任一周年看馬英九的理性精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8 14:47:16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聯合早報網發表邱震海的文章說,馬英九上任一年,他的兩岸政策,其人及其執政理念,都成為執政周年評價重要的內容。

  這一年來,兩岸關系發展速度之快,幅度之廣,程度之深超出想象。客觀地看,這一年不但成為兩岸60年來最好的時期,而且兩岸間從經貿、人員到金融合作的各項安排,已經犬牙交錯,十指緊扣。就這一層面的內容而言,即便民進黨上台也很難完全推翻。

  但馬英九讓人感到不足或不滿的地方可能在於,他始終堅持台灣的主體性,主張“不獨”的同時,也主張“不統”。部分台灣傳統深藍人士或一些思想保守人士認為,馬英九回避一個中國,因此顯得不可靠或不可信,甚至恫言應該放棄對馬英九的幻想。

  馬英九不是深藍人士所希望看到的樣子,這已是共識;但馬英九也非綠營所希望看到的樣子,這也是現實。馬英九試圖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保持平衡,做所謂的“全民總統”,最後搞得誰都不覺得他好,這更是馬英九的無奈。

  馬英九的這些作為,既有其個人情感和立場的因素——在具有大中華情結的同時,也具有濃重的新台灣人情結和自由民主情結;同時,也有其在台灣內部受到綠營牽制的因素。

  給台灣民主尋找理性與法治

  不可否認,馬英九作為學者,經過長期學術訓練,形成了冷靜、客觀、理性和超越。而他執政至今所體現的理性精神,卻是東方政治文化傳統所極其缺乏的。

  馬英九的父親曾批評他身上法律性格過多,政治性格過少。這種性格導致他精於邏輯分析,疏於政治謀略;善於平衡或超越恩怨情仇,用於塑造共同的認知基礎,但卻拙於在現實政治中的種種爭鬥。

  馬英九早年在西方學術體系中受法律訓練,承襲了西方的理性精神與防治傳統。理性精神在西方歷史上對於解決或超越宗教、民族和政治矛盾、乃至衝突,進而在推進西方現代化(包括精神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由於文化與歷史原因,理性精神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是相當缺乏的。在東方政治文化中,感性往往多於理性,情緒多於冷靜,謀略多於思辨,尤其是每每囿於自身利益而無法完成超越。這一點無論放在早期民主的台灣民主模式、還是在兩岸關系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