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社論:新內閣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8 15:54:26  


  中評社台北9月8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的社論指出,新“內閣”尚未見全貌,但馬英九以吳敦義和朱立倫二人領軍,多少可看出這“二代內閣”的用人思維。吳、朱都有豐富的地方施政的經驗,不是書生,也非“舊官僚”,比較能貼近民意。這樣的人事安排雖非耳目一新,但應能擺脫當初馬劉團隊的窠臼。

  社論說,馬劉決定“內閣”總辭,算是為這次的“政治土石流”負起全責,他們過去一年多的政績不應全盤抹煞。這個精英團隊在外交和兩岸政策都開創新局,但在重大事件上顯出盲點。其中有一個奇怪的矛盾是這樣的:精英領導,所以過於自信;但又因為太愛惜形象,遇眾聲指責便慌了手腳,很容易反轉成盲從民意、政策搖擺的局面。

  按理說,“剛愎自用”和“盲從民意”的風格不太可能同時存在,所以過去的經驗和政績評價更值得新“內閣”引以為鑑。過去大小政策,從蘇花替代道路、中正紀念堂復名、到水災後的越域引水工程爭議,常見政府跳過專業評估的標準程序,要不然是決策者一人說了算,要不然就推諉於“公民團體”討論或最後變成眾口鑠金。又例如勘災時的官員角色,從一開始態度輕慢,到後來連王建煊都說“不要再到處磕頭道歉”,也是一個例子。

  如今吳敦義和朱立倫上台,熟悉民意,應思考如何重建政府威信。外界期望新“內閣”勇於任事,該做的事要排除困難勇敢去做;不對的事情,則就算有壓力也要挺住,不要為媚俗而作出民粹決策。老實說,傾聽民眾聲音,與盲從民意壓力,其中還是有所分際。具責任感的政府應有為有守。千頭萬緒的水災後重建工作,小自遷村,大至“國土規劃”,中層的越域引水、舉債編預算撥錢等事項,都可能充滿雜音,充滿不同方向的民意指指點點,充滿各種利益團體的各種名目的需求。政府能不能守住程序正義和專業判斷的準則,為社會整體福祉把關,將是新“內閣”的一大考驗。

  此刻就算不是“國難當頭”,至少也是“國事如麻”。台灣有內部重建的挑戰,也有國際競爭的壓力,新“內閣”要重新出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