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對吳朱組閣工程的期許和提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9 09:41:40  


吳敦義(左)出任“行政院長”,朱立倫出任“副院長”。
  中評社台北9月9日電/聯合報今天社論指出,劉兆玄退,吳敦義、朱立倫進,凸顯了幾項意義:一,“內閣”的定位由“行政“內閣””變成“政治“內閣””;二,“行政院”將由“管理取向”向“服務取向”轉型;三,國民黨內的世代交替,將因新閣布局而加速推動。

  這三個意義,都值得正面看待。在變動越來越快的社會,一切按部就班行事的官僚體系,有時難免跟不上社會節拍,或因溝通不良而招致民怨。由具有“立法委員”及地方執政資歷的政治菁英出掌“內閣”,除可彌補行政菁英社會感應的不足,也更能跨越中央與地方的認知差異。至少,在野黨動輒以“南北差距”指控政府高層“不知民間疾苦”,這樣的批評將逐漸失去作用。

  馬英九在天災和民怨的強大壓力下,不得不提前進行“內閣”改組,對國民黨內的人才更替其實頗有助益。藍營一向存在牢不可破的資歷倫理和勢力順位,新人往往陷於漫長的排班等待;如今,在社會壓力下提前改組,內部的反彈可以降低,中生代新人則獲得一展身手的機會。這在未來的政黨競爭中,應當是一個正面因素。

  社論說,儘管外界對吳、朱兩人出線的反應不錯,但在整體“內閣”改組名單出爐後,民意可能還有另一番評價。因此,我們要提醒吳朱二人,此次籌組新閣一定要竭思殫慮,不可再發生類似“綠卡風波”等倒胃口的意外,以免新閣的第一印象留下汙點。“內閣”團隊除了要展現新意,更重要的是,用人要著眼治“國”的縱深,並思考格局的平衡,不能以把“閣員”職位草率填滿為既足。

  之所以要提出這項提醒,是因為改組的工程極端艱鉅,但時間卻是極其迫促,人有時難免被自己的直觀蒙蔽。以“劉內閣”為例,個別而言,“閣員”個個都是菁英之士;但組成團隊後,卻出現“同質性太高”的問題,終而因“博士‘內閣’”無法因應接二連三的緊急事件,而必須改組。吳敦義和朱立倫的背景,或許可以彌補“劉內閣”政治因應遲緩及社會介面不足的問題,但從某個角度看,吳、朱二人的背景也相當雷同,如果皆在左近的同儕圈中尋才,難免又陷入另一種“物以類聚”的極端,窄化了“內閣”開創性。

  “內閣”的成敗,基本上繫乎兩大支柱:一是行政專業的能力,二是敏於因應的能力。前者是維持“國家”穩健發展的基石,後者則是民意政治的要件。“劉內閣”雖後者較為不足,但專業表現卻有其長處;吳朱“內閣”或者更敏於因應,但若疏忽“內閣”配置的縱深和整體行政綜效,終會耗蝕民意,進而耗損“國家”元氣。別忘了,台灣經濟奇蹟是一批幹練、無私的行政官員打造出來的,但扁政府時代“代罪羔羊”式的用人手法,大大斲喪了行政體系的專業和忠誠,至今尚未復原。這部分要做的是“實功”,跟對付民意的“虛功”不同,吳朱“內閣”絕不可輕忽以對。

  對於吳朱“內閣”,我們抱持期待,也寄予叮嚀。試想,在失去政權的八年,藍軍中多少人由中壯年等成白頭:吳敦義已踰六十歲,方才首次入閣;朱立倫已近“知天命”之齡,還有人嫌他“太少年”。從“內閣”改組求才孔急、卻未必能獲理想人選看,整個政府的人才斷層其實相當嚴重。吳朱兩人在組閣時除了考慮執政格局和縱深,對第二線的次長級人事也應著力經營,安排新人增加歷練的機會。那才不枉這次組閣除舊布新的契機。

  “劉內閣”總辭,說明了民意的殘酷。但從陳水扁任內六易“閣揆”卻終未能提升施政成效看,“內閣”改組有時只是一個民意的宣洩口,卻對實際政務未必有提振作用。在眾聲喧譁的“內閣”改組之際,民眾如何保持自己的清明判斷,乃至保持自主的政治參與,不要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才能真正洞悉政治的是非利害。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