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智庫文章:國民黨雖敗選 選民未改絃易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6 13:54:38  


  中評社台北12月16日電/中央網路報15日發表台灣大學國企系副教授盧信昌文章說,2009年縣市長選舉,推估國民黨的得票率為48.02%,民進黨為44.98%,與兩黨的實際得票差距只有0.24%。由於預測值非常接近實際選舉結果,顯示泛藍的選票未能全數開出應該是此次選舉的關鍵,大約少開出三十三萬四千票。 

  文章說,選舉是分歧民意匯集的結果,是最接近對大多數公民所做的意見普查。歷次選舉的投票率與得票總有高低起伏,候選人的能力與親和力也迭有不同,在得票比較下自有輸贏,因此黨派輪替合該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既有成敗就難免有對英雄的是非論斷。但是任何選舉都會受到派系利益、宗親族群、地緣關聯與政經環境等的影響,選舉人與被選舉人也有各自考量的個人因素在,硬要以行政首長的更換,或是民意代表的席次變動,將對人事任命的投票結果擴大到其他社經議題的討論上,這種推論與歸因聯結不僅事實上有其困難,即便在統計上也毫無意義可言。 

  更何況黨派與山頭的利益扞格難免,爭大位者眾;特殊的台灣選制下一票就可以定輸贏!偏偏民意又如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選舉期間各種因素與情緒交結影響下,解讀困難;而且船過水無痕,“總統”選舉時各界對改革的呼籲雖然喊的震天響,選後從自己要求起的又真有幾人呢?過讀去解讀選舉數據,刻意的格竹悟道只怕徒勞而無功。 

  因此要觀察選舉,解析成因,重點或許應該放在如何設定一個可以客觀比對的準實驗情境。以這次的縣市長與縣市議員的選舉來看,當天出席的選民既是同一批人,而且是在同一個時空環境下的決定,比對兩者的結果就像是在有控制變因的實驗室內所完成的。 

  從對歷次選舉的研究中,筆者曾經得出游離選票四、六分的特性;游離選票指的是可以在同一天的選舉中跨越不同黨派來做選擇的選民,藍四、綠六。至於背後的原因則可能與族群分佈、派系分合、以及政黨的行銷文宣能力等有關。如果我們把先前類似選舉的政黨得票做版塊的基準值,那麼根據游離票數的增減,我們就可以預測出政黨得票的變化。 

  由於此次選舉中,我們觀察到在選情相對穩定的區域,像是桃園縣、基隆市和新竹市,前後四年之間理應有更多的合格選民,但是開出的總投票數卻不增反減,顯示選民參與熱情下降。成因則包括了選民預期勝負已定,對輸贏變得不熱衷;或是對政策與施政表現不滿意,以及在整體大環境不佳下的消極因應等方向。 

  反之,在野黨尋求翻身下既然是從無到有,其積極度也高,自然會全力動員。因此在假設泛藍選民相對退縮下,再套用游離票四六分的律則,就可以以四年前的選舉資料來預測此次的選舉結果。如果預測與實際結果非常接近,則我們就有把握選舉結果不盡理想,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在於選民的觀望退縮,而不是選民選擇改絃易幟。 

  四年前國民黨的得票率是49.8%,據此推估本次的投票百分比為42.33%(49.88*0.85),民進黨和無黨籍的得票則假設其維持不變,因此三方和計為92.53%;再將其三方比率和還原為一百(ex.百分化計算後國民黨的調整得票是45.74%=42.33/0.9253);最後則將游離出的選票6.16%依照四六分的律則分配到國、民兩黨。 

  我們推估國民黨的得票率為48.02%,民進黨為44.98%,與兩黨的實際得票差距只有0.24%。由於預測值非常接近實際選舉結果,顯示泛藍的選票未能全數開出應該是此次選舉的關鍵,大約少開出三十三萬四千票。至於民心消極因應的背後成因則有待另請高明解疑。 


    相關專題: 台灣縣市長選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