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媒:台灣第三勢力何處容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7 22:14:22  


  中評社台北12月7日電/台灣世新大學發行的“立報”社論指出,台灣隱性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存在,只要國民黨政府沒有讓弱勢族群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而民進黨繼續漠視底層的聲音,只想從兩岸的摩擦與馬政府的失能中騙取選票,勞農階級就終將發掘真實,形成第三勢力。該報社論全文如下:

  從楊秋興脫離民進黨宣稱改走“中道”路線,到宋楚瑜為其站台造勢,媒體名嘴或出於嘲諷,或單純找話題消磨通告時間,讓“第三勢力”的議題在五都選戰中一度攻佔媒體版面,卻猶如曇花一現,來得快也去得快,最終仍銷匿於藍綠二分的版圖中,乏人問津。然而,究竟何謂“第三勢力”?是楊秋興所說的“中道”路線嗎?台灣的政治又真的除了藍綠之外別無其他的可能?

  事實上,隱性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存在,他們是廣大的勞工與農民等弱勢階級。之所以是隱性,只因為他們從來沒在台灣的選舉政治上找到真正的代言人,不論過去的“黨外”時期,亦或現今的藍綠對抗,他們都是一群“政治上的失聲者”。

  回顧台灣的政治史,其實在民進黨成立前的“黨外”時期,所謂的反對運動,包含了許多勞工、農民、環保、性別等弱勢團體。他們的主訴求並非選舉政治,也與統獨無關,而是追求社會民主,反對任何形式的剝削與歧視。只不過,當時國民黨的戒嚴體制是所有運動的主要打擊對象,反對運動也因而全被劃歸為“黨外”,形成“國民黨vs.黨外”的二元區分。然而,自民進黨成立後,乃至於兩千年取得政權,扁政府不斷製造兩岸衝突吸納選票,將統獨議題形塑為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那些從黨外時期一路支持民進黨的弱勢階級,他們的聲音卻又再度被掩蓋。於是,他們對民進黨逐漸幻滅,游離出來成為選舉時的“淺綠”選票。

  同樣地,國民黨的支持群眾裡,也有許多勞農階級,他們認為國民黨才是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的守護者,只是長久以來,經濟發展的成果卻很少回饋至他們身上,也讓他們對國民黨的信任產生動搖,逐漸游離成“淺藍”的選票。以五都選舉結果為例,民進黨打出“檢驗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其實是奏效的,奏效的原因,並非馬政府與對岸簽訂ECFA沒為台灣帶來經濟成長,而是對於50多萬未受惠於早收清單的農民及一百多萬傳統中小企業的員工來說,他們並未分享到兩岸經濟合作所帶來的“和平紅利”,反而形成更強烈的相對剝削感。

  不論是淺藍或淺綠,這些從兩黨游離出來被納入“中間選票”的群眾,正是楊秋興打出“中道”之旗試圖吸引的選票。然而,楊秋興的“中道”說,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他忙著打陳菊,卻無法從台灣政經結構的解析中,提出真正對弱勢階級有利的政策牛肉,反而一再複製了藍綠二分的思考邏輯,終至被藍綠對抗的情勢所淹沒。

  然而,楊秋興的“中道”不再,就意味著台灣的政治版圖不存在“第三勢力”的空間嗎?

  誠如本報12月1日社論所指出,藍綠所形塑的分裂的台灣,其實是政黨與媒體聯手建構的一種社會虛像,虛像下的真實,是私人壟斷資本的不斷擴張,以及貧富懸殊與城鄉差距的日趨嚴重。只要馬政府眼中只有財團,不讓弱勢族群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而民進黨繼續漠視底層的聲音,只想從兩岸的摩擦與馬政府的失能中騙取選票,勞農階級就終將發掘真實,形成第三勢力,甚至以更強烈的力量來改變歷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