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海峽兩岸在國際社會進行公共外交合作之初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4 00:14:14  


兩岸關係和平新時期,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中評社╱題:海峽兩岸在國際社會進行公共外交合作之初探 作者:劉國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顯著。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今天,兩岸民眾可以在國際社會攜起手來推動公共外交,為兩岸經濟的更加繁榮、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強盛發展和海峽兩岸的最終統一做出積極的貢獻。本文擬就海峽兩岸在國際社會進行公共外交合作的範疇與契機、合作的難度與原則、合作的途徑與方式以及可供實踐的方向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兩岸在公共外交領域合作的範疇、目標與契機

  在兩岸關係中,“外交”是較為敏感的詞眼,因此對於兩岸如何在公共外交領域展開合作的問題,必須首先設定其範疇、瞭解其目標,以便更好地抓住時機展開相關合作。

  (一)兩岸在公共外交領域合作的範疇

  按照一般的定義,“公共外交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文化交流、信息專案等形式,瞭解、獲悉情況和影響國外公眾,以提高本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增進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式”。而“新公共外交則強調雙向對話,將公眾視為意義的共同創造者與信息的共同傳遞者”。①每個國家對公共外交的定義是有區別的,“就中國而言,公共外交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普遍參與,借助傳播和交流等手段,向國外公眾介紹本國國情和政策理念,向國內公眾介紹本國外交方針政策以及相關舉措。”②

  有關兩岸在公共外交領域合作的範疇應有其特有的界定。儘管目前兩岸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此兩岸間的交流活動不屬於公共外交範疇,它只是一個國家間的內部交流。不過,我們也注意到,由於全球公民社會在當代外交中的角色地位日益提升,兩岸在國際社會有較多的合作推動公共外交活動的空間,因此兩岸在公共外交領域合作的範疇是指兩岸在國際社會為共同目標而進行的協作交流活動。

  在李登輝主政後期和陳水扁主政時期,由於台灣當局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兩個中國”、“一邊一國”,竭力在國際上謀求確立台灣為“與大陸對等的、獨立政治實體”或“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地位,大陸為維護一個中國原則與之進行不懈的鬥爭,兩岸在國際間的較量相當激烈。2008年5月,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兩岸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積極展開各項交流交往,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在國際活動方面,馬英九當局將大陸政策的位階定於對外政策之上,以“活路外交”避免與大陸發生衝突對抗,大陸也在此問題上展現善意與包容,從而使台灣的涉外活動空間增大。

  從過去四年多兩岸在國際上的互動情況看,只要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在國際社會就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礎與政治目標,兩岸的利益交叉點就會增多。因此,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兩岸在國際社會合作進行公共外交的機會越來越多,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餘地也將進一步擴大。

  (二)兩岸在公共外交領域合作的目標

  儘管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不同的看法,但兩岸在“九二共識”下,在國際社會有較多的共同利益。筆者認為,兩岸在國際社會進行公共外交合作的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在國際社會中通過公共外交領域的合作,加深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瞭解和支持。在李登輝主政後期和陳水扁主政時期,由於兩岸在堅持還是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兩岸關係波折不斷,在國際社會的衝突與鬥爭也相當激烈,讓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與穩定頗為擔心,在國際活動方面處理兩岸的參與問題也頗費周章。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使國際社會對此持積極肯定的看法,兩岸的國際形象都有所提升並使兩岸從中受益。但另一方面,也有某些外國人士對兩岸關係發展持擔憂態度,他們擔心兩岸關係過快發展會使其國家利益受到影響。因此,兩岸還須通過各種努力,包括兩岸在國際社會的公共外交合作行動,讓國際社會進一步瞭解和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使其認識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僅有益於兩岸,同時也對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有利。

  二是在國際社會中通過公共外交領域的合作,謀求兩岸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的達成。過去四年多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實現了直接、雙向“三通”,簽署了包括“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內的18項協議,達成了2項共識,兩岸在經貿、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合作,雙方在大交流、大合作中受益匪淺。隨著兩岸各項交流交往的深入進行,今後兩岸也可以在經貿、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在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推動公共外交活動,共創兩岸雙贏格局,謀求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兩岸社會的和平穩定,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是在國際社會中通過公共外交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兩岸民眾間的相互瞭解,累積兩岸互信基礎,為達成兩岸和平統一預做準備。在以往兩岸的國際鬥爭中,大陸贏得了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維護。但在另一方面,由於李登輝和陳水扁當局的歪曲宣傳,諸如所謂大陸在國際上對台灣“打壓”、“矮化”、“封殺”等用詞,讓台灣民眾有一種“被大陸欺壓”的感覺,兩岸的互信非但不能累積,而且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情感還不斷地被撕裂,在較長時間裏兩岸關係的互動極為負面。因此,自2008年5月以來,兩岸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能較好地處理台灣的對外活動問題,台灣的國際參與進一步擴大,這對兩岸政治互信的積累與民眾情感的加深較有幫助。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畢竟要靠兩岸民眾的意志來達成,相信經由兩岸各項交流合作,包括在國際社會中通過公共外交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加深兩岸民眾的相互瞭解,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為最終達成兩岸和平統一奠定民意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