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馬英九與歐洲議會友台小組視訊會議演講全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30 00:28:02


透過直播,歐洲議會成員正與馬英九進行視訊會議。(畫面:“總統府”提供)
 
  最近我接見了一位德國來的女議員,她年輕的時候就曾經參加這個交換學生計劃,也受到很大的啟發,足見當年有遠見的政治家所做的決定,仍然在當代發揮著深遠的影響。我常想,如果曾經是世仇的兩個國家,都能透過年輕世代的交往而捐棄仇恨,那麼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的年輕人,只要能夠成為朋友,兩岸之間就應該不會有戰爭。因此,我上任之後大力推動雙方學生的交流,來台就讀的陸生人數也從我上任前的823人,增加至目前約33,000人,成長40倍。我相信讓兩岸年輕人在人生早期的階段建立友誼,才能減少誤解,維繫和平。

  歐洲對我的第二個啟發,是北海議題。1959年北海大陸礁層發現富藏石油與天然氣,到了1960年代,英國、德國、丹麥及挪威等國都主張擁有該海域主權。對此,海牙國際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對北海劃界問題提出歷史性判決,各國自此開始協商劃分區域、開發石油。我研究海洋法多年,歐洲各國以“擱置爭議,共享資源”的精神來面對北海問題,也使我個人感觸良深。

  後來,我在2012年8月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就是受到歐洲北海經驗的啟發。“東海和平倡議”的核心精神就是“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我們呼籲東海各方擱置主權爭議,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及分享資源。

  2013年4月,台、日雙方簽署了《台日漁業協議》,解決雙方長達40年的漁業糾紛。原先每年 10多件的爭議,簽約後已降為零,漁獲量則大增。這就是“東海和平倡議”的具體實踐,有助促進區域和平與穩定。

  基於“東海和平倡議”的成功經驗,我也在今年5月提出“南海和平倡議”,願與其他南海各方共同努力,維持南海穩定,並合作開發資源,擱置主權爭議,建構該區域的持久和平與繁榮。

  我也要在此特別感謝朗根主席、譚諾克榮譽主席及多位歐洲議員分別公開支持“東海和平倡議”及“南海和平倡議”,也希望歐洲議會能持續支持及肯定台灣為維持區域和平所做的努力。

  我要談的第三個“歐洲經驗”,是1972年東德與西德簽訂的《兩德基礎關係條約》(Grundlagenvertra, the Basis of Relations Agreement)。當時東西德雖然承認對方擁有“治權”(authority to govern),但仍以“統治高權”(Hoheitsgewalt)的概念與傳統“主權”(Souveränität, sovereignty)的概念區隔。西德總理布蘭特 (Willy Brandt)當時還去函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表明條約所載並未違反西德基本法前言中的“再統一命令”。

  當然,當年兩德的歷史脈絡與兩岸狀況並不相同;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從這個案例當中,找到了足以啟發我們思考兩岸政策的切入點。目前兩岸之間所保持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立場,就是參考了兩德“主權與治權分離”作法影響所及的政策成果,有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從我2008年上任以來,致力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台海和平及兩岸發展,使兩岸關係處於66年來最穩定與和平的狀態。

  7年多來,兩岸已簽署23項協議。同時,陸客來台累計超過1,400萬人次,僅在去(2014)年一年就接近400萬人次。7年前,兩岸之間並無直航班機,如今兩岸每天有定期航班各120架次,服務兩岸62個城市,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事。

  除此之外,過去兩年,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已經5度正式會晤並互稱官銜,象徵兩岸關係由對立、衝突走向和解與合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