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早報:務實的民進黨有利台海和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3 15:43:48  


  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聯合早報3日發表社論說,台灣在野的民主進步黨“天王級”政治人物謝長廷明日開始訪問大陸,成為該黨自2000年首度執政後,出訪大陸層級最高的黨員。擔任過高雄市長的謝長廷,一度被陳水扁委任為“行政院長”,雖然他在2008年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敗北,其政治資歷與身份無疑有很強的象徵性。加上民進黨長期主張台灣獨立,反對兩岸交流,謝長廷的“登陸”雖然表面上僅是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杯調酒大賽,公開的行程也沒有政治活動,其“破冰”的歷史意義還是不容低估。

  社論說,兩岸關係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不時都會出現緊張形勢。這固然與當時的民進黨政要,出於個人政治利害的計算,刻意挑起兩岸對立,以凝聚內部的同仇敵愾有關,同時不能否認的,是民進黨黨綱強調台灣“主體性”,對該黨執政後拒絕與大陸交流的兩岸政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兩者互為作用的結果,導致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越走越偏,甚至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在台灣民意轉為要求兩岸開放的新時期,民進黨固步自封的形象,反而顯得與時代脫節。

  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中共與國民黨對兩岸關係及彼此的互動,都相繼做出了必要的調整。中共從“解放台灣”到“一國兩制”,甚至默認“九二共識”所隱含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都反映其政治思維與手腕的靈活。國民黨也由早期的“漢賊不兩立”,經“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到“憲法一中”,終於也開啟了兩岸交流的契機。相比之下,民進黨雖然在1999年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修正了台獨黨綱的激進論述,但因為黨內權力鬥爭等各種因素,其兩岸政策始終難以擺脫“台獨”意識形態的掣肘。

  因此,謝長廷再次出擊,主動表明要與大陸交流,並且除了獨派人士之外,並沒有遭到黨內太大的反對,對於民進黨的轉型,應該有其積極的意義。觀察其從政的表現,就不難明白為何謝長廷會成為轉變民進黨兩岸立場的推手。早在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時,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就計劃訪問對岸的廈門市,由於他的理由是兩市同屬“中華民國”領土,因而遭到包括陳水扁在內的黨內高層反對。謝長廷也曾經提出“憲法一中”,承認在台灣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主張“一個中國”,而面對黨內的嚴厲批評。
 
  社論說,民進黨經歷了2012年“總統”選舉的再次失敗,謝長廷所代表的兩岸務實路線,才終於有了表現的空間。一般認為,民進黨之所以失敗,就在於其無法擺脫意識形態包袱,所堅持的兩岸立場背離了要求交流的民意。自北京與台北簽訂“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來,經貿與文化的頻密來往,使得大部分台灣民眾感受到了交流的好處。只要確保政治自主,台灣民眾並不會太反對深化與大陸的交流。基於這樣的政治現實,民進黨如果無法提出新的兩岸政策,恐怕就難逃邊緣化的命運。

  作為台灣曾經執政的主要政黨,民進黨採取務實的兩岸政策,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從台灣本身來看,民進黨畢竟代表了相當部分的本土利益,只有當它專注於兩岸交流,這些利益在交流中是否獲得合理的照顧,才能得到適當的關注。此外,民進黨沒有國共兩黨的歷史恩怨,具備了從客觀第三者角度觀察、監督、補充兩岸交流的不周全之處。換句話說,有了民進黨的參與,兩岸交流才會更為全面。

  社論說,就台灣民主的發展來說,民進黨更必須務實轉型。長期處於政治邊緣的民進黨,並不利於台灣民主的進步,因為這剝奪了台灣民眾的政治選擇權。謝長廷此行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拋開個人政治盤算,希望看到兩岸交流平穩發展、台灣民主保持活力的人,應該都樂觀其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