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邵宗海:後ECFA就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8 10:06:59  


邵宗海:ECFA簽署後,兩岸要展開政治關係的接觸,只是“什麼的時間點最合適”需要討論,而不再是“可不可能進行”的問題。
  中評社台北6月28日電/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如果兩岸論及ECFA所凸顯出來的政治關係,時間點可以追溯到第三次“江陳會談”協商前,從當時到協議快要簽訂前雙方派出的談判代表,幾乎全是彼此主管部門的官員。雖然大陸方面宣稱是他們均以兩會“專家”身分與會,但是海基會則定位為“正式協商”,商談代表直接以政府官方職稱呈現,並未刻意冠上海基會專家身分,因此如論談判的性質,已具有準“政治關係”的實質。

  兩岸已存政治性談判 

  再回顧兩岸自2008年6月以來已經進行過的協商過程,透過兩會協商機制所達成的十二項協議與一項共識,雖說是屬於台北所謂“事務性協商”的產品,但是有些協議如直航在早期就曾經被兩岸視為是“政治議題”,而其他如“兩岸金融合作”、“食品安全”、“農產品檢疫檢驗”或是“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來說,都與公權力的運作有關,很難說這完全不是“政治議題”,所以“政治性談判”在兩岸之間應該是早已存在,只是欠缺對它實質的承認而己。

  文章說,如再提到連戰得以二度代表台北出席APEC領袖高峰會,或是“中華民國”最終以“中華台北”名義及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了2009與2010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這二案嚴格上來談均具極度敏感的政治性質,加上又沒有完全公開兩岸協商的過程與內容,保留了相當的“想像空間”,如果不與“兩岸早已存在政治議題談判”的假設作聯想,實在很難。

  即使就“ECFA簽署之後,預測兩岸可能發展的政治關係”而言,台北在ECFA簽署之前,似乎已顯示比之前的立場開始有了鬆綁現象。至少有二個例子可以說明這樣發展的現象: 

  首先,是一向謹慎言行的馬英九,在2010年5月7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他不排除未來與大陸領導人會面的可能性。其次,台北“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早先首度造訪香港時提出,“在兩岸兩會的制度化協商架構下,“陸委會主委”到大陸去是可以期待的,或國台辦主任到台灣”之談話,北京國台辦的回應就強烈很多。在ECFA簽署之前,兩岸就有了如此政治性的對話,在ECFA簽署之後,彼此間政治關係的展開顯然是可預見的。

  政治接觸是時間問題 

  此外,再從“因ECFA內容而延伸出來的兩岸政治關係”來探討,可看出在序言部份,台北的版本是希望在簽署ECFA後,可尋求兩岸“共同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組織”。北京對此段文字一直有所顧忌,因為不願讓ECFA沾上“國際”色彩,因此會予以拒絕。其實北京只要沒有刻意阻擋台北要與亞太國家洽簽FTA,那麼這也表示今後兩岸政治關係、特別是涉及國際空間開放問題,兩岸已經存有相互“默契”與“信任”的關係。

  其次,在ECFA第三次工作商談完成之後,“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也曾表示:兩岸將共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從委員會的主要功能而言,若非兩岸主管部門的官員來擔綱,恐怕很難勝任,特別是進入爭端解決機制的事伴,更需官方出面調解。所以“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說明是由“雙方指定的代表組成”,實在深具意義。

  文章說,總的來說,在ECFA簽署之前,兩岸已經存在某種政治關係往來的現象。之後,兩岸要展開政治關係的接觸,應該只是“什麼的時間點最合適”需要討論,而不再是“可不可能進行”的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