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台韓復甦競賽 台灣實在沒有無蹉跎本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19 11:32:16  


  中評社台北7月19日電/去年十月間,韓國因為外資撤離、股匯市重挫,國際間一度擔心韓國可能淪為“亞洲的冰島”;不料,八個月後,韓國的復甦表現優於市場預期,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調升韓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韓國成為亞洲四小龍中最快走出陰霾的國家。在這波經濟復甦競賽中,台灣若不想被韓國遠遠拋在後面,必須更加把勁。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國因為外匯存底枯竭,被迫向IMF求援,當時韓國民眾主動把家裡黃金捐出來救經濟,最後韓國終於浴火重生。去年九月,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韓國出口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不過,韓國再次展現驚人的韌性,六月出口復甦力道已大幅超越台灣,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在金融海嘯衝擊下,全球貿易體系幾乎崩潰,亞洲四小龍經濟受重創。依IMF五月的推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負七.五%,在四小龍中僅比新加坡的負十%好一些,但衰退幅度大於韓國與香港。在這一波景氣復甦的過程中,韓國由於出口與消費比預期來得好,IMF將其經濟成長率調升至負三%。 

  最近“財政部”公布進出口貿易統計顯示,臺灣六月出口值創下近八個月來新高,比去年同期衰退三○%,政府高層沾沾自喜,認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但,韓國六月出口表現比上年同期衰退十一%,相形之下,台灣出口回升力道差了韓國一大截。雖然韓國出口復甦力道強勁,其中不排除韓元貶值因素,金融海嘯期間,韓元曾狂貶四成以上,相對有利出口;不過,台灣的出口復甦力道不如韓國,背後存在不容忽視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出口產業過度集中機械電子產品,出口地區太集中在單一市場。 

  在這波金融海嘯中,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一枝獨秀。馬政府上任以來,積極開放直航與擴大兩岸經貿交流,今年陸企紛來台採購,而台灣企業在中國擴大投資形成“Chaiwan”效應,更使得韓國企業倍感威脅;不過,即使有龐大的陸資加持,在這波全球景氣回溫的過程中,台灣出口回春速度卻不及韓國。 

  進一步分析,台灣的出口高度集中在電機電子及IT產業,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到的衝擊特別大。大陸雖是臺灣最大出口地區,但許多半成品在大陸加工後,最終目標仍是美國與歐洲;相對地,韓國的出口項目除了高科技產業之外,石化、鋼鐵、機械、汽車方面多元發展,反而有較大的成長機會。此外,韓國企業在品牌的經營更積極,掌握整合資源的能力,這也使得韓國產業在景氣衰退過程中受影響較小。 

  近年韓國政府在強烈的危機意識下,積極與東協、新加坡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已生效,二年前與美國簽定FTA正待國會批准,明年又將與歐盟簽定FTA,如果這些目標一一達陣,預料貿易擴展將進一步帶動投資,對台灣的衝擊非同小可。

  如今兩岸關係融冰,馬政府除了積極與大陸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必須加緊腳步展開與歐美、東協等主要貿易對手國研商洽簽FTA可能性,尤其明年“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即將成形,台灣未來若能在ECFA方面有所突破,不僅兩岸經貿往來邁向正常化,也將使台灣與其他主要貿易國簽署FTA露出曙光。 

  台灣與韓國的競爭力消長,從今年五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評比可以看出端倪,台灣排名大幅滑落十名,掉到第廿三名,甚至比十年前還差;韓國則急起直追進步四名,排名第廿七。在此消彼長的情形下,台灣的競爭力優勢逐漸在流失中。 

  面對韓國這個強勁的對手,台灣實在沒有任何蹉跎的本錢。未來這一年更是關鍵的時刻,執政當局必須認清現實,面對問題痛定思痛,振衰起蔽迎頭趕上,讓政府、企業效能充分發揮,真正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否則,台灣終將被韓國遠遠拋在後面。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