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百達:第一擊定義修改 不是要刺激對岸
http://www.CRNTT.com   2022-10-07 00:35:54


 
  另外,他表示,同樣需要關注的是,拜登並沒有明確表達一旦台海有事,屆時美國將會採取何種具體的協防行動,以及選擇介入的時機與程度,這其實也是一種“模糊策略”。相較於拜登之前幾次事後被幕僚進行“補充說明”的協防談話,9月拜登親自出席聯合國大會發表有關台海政策的完整演說,或許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表示,兩岸“海峽中線”的默契已被大陸毀掉,現狀已被改變,並表示“國軍”現已調整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理規定,“只要(大陸)航空器、航海器越界了,不等它是否有第一擊,就要把它擊毀”。第一擊定義修改,可能做到嗎?會讓兩岸情勢更加緊張?

  張百達認為,邱國正說法有其發展。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初訪台,解放軍隨即對台展開大規模軍演,不僅在台海周邊劃設演習區,形同變相封鎖或所謂的“準封鎖”,更派遣大量機艦跨越“海峽中線”,並發射多枚導彈飛越台北上空,企圖形成所謂的“新常態”。針對大陸這次的強烈反應,強度更甚於1995年至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包括美國智庫及媒體已用“第四次台海危機”來形容這次事件。

  他提到,有關“海峽中線”的存在,確實很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大陸在這裡有一條向國際民航組織申請劃設的M-503民用航路,更重要的是,它扮演著有如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的兩岸軍事緩衝區的地位與作用。差別在於,北緯38度線有當年韓戰停戰協議的條約規範,而“海峽中線”只是當年美台方面的單邊主張。

  張百達指出,早期“海峽中線”之所以能夠存在,多少反映當年台灣空軍在台海上空保有相對的空中優勢,而當時解放軍的戰機基本上很少出海。但過去這幾年來,各界應該都已觀察到,解放軍空軍現代化已取得相當程度的進展,各型作戰飛機不論就航程或性能也都大幅度的提升。若其作戰半徑已可以涵蓋台灣全島乃至我東部空域,自然也充分具備跨越“海峽中線”的能力,這也是預期中的事。在此情況下,劃設於國際空域的“海峽中線”能否維持,相當程度確實有賴兩岸雙方的默契才能夠維護,特別是對岸方面是否願意維持某種的克制或節制。

  他表示,根據非正式統計,整個8月期間,解放軍共派遣446架次的各型戰機跨越“海峽中線”;而偵獲具有敵意的戰機數量,更累積高達855架次。這不僅對台灣的空防構成相當程度的壓力,也進一步加劇台海緊張情勢的升高。

  張百達說,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回應“立委”質詢,針對如果大陸機艦越界侵入我12海浬的“領海”或“領空”,“國軍”將予擊毀的說法,一時間固然引發相當的媒體效應,但他並不感到意外,而國軍也確實具備行使相關自衛權的能力,相信大陸對此應該也有清楚的認知。如果觀察過往至今年8月以來,儘管解放軍機艦不時穿越“海峽中線”活動或示威,甚至大陸軍艦已在台灣周邊重要海域進行常態性部署,但也都避免進入台灣12海浬的範圍。邱國正這次只是把台灣防衛底線明確化,這是一種戰術清晰,符合軍事透明化精神,其用意在於避免對岸出現誤判,進而出現跨越紅線的危險舉動,而不是為了要刺激或挑釁對岸。

  他表示,解放軍8月初於台灣周邊劃設演習區時,有部分區域已切入台灣12海浬範圍,這是相當嚴重的挑釁。所以邱國正日前相關的表態,既及時明確,但也都在合理範圍與預期之內。各界應嚴肅冷靜看待,但也毋需過度解讀。

  他指出,儘管北京當局從未承認“海峽中線”的存在,近年來也不時派遣戰機跨越“中線”。但若觀察、比較過去2個月大陸軍機在台海空域的活動情況,8月有446架次越過“中線”,9月為192架次;8月共機越過“中線”天數為27天,9月為19天。“不論就飛行架次或跨越“中線”的頻率已呈趨緩跡象”,後續發展還需持續的觀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