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現場:花蓮太魯閣錐麓古道臨深履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0 00:35:30


中評社記者臨深履薄,探訪花蓮太魯閣大峽谷的「錐麓古道」。(中評社攝)
  中評社台南2月20日電(記者 趙家麟)太魯閣“國家公園”是中外觀光客遊台的亮點之一,而太魯閣峽谷最撼人之景,莫過於百年以上的“錐麓古道”。古道在雄峻峭拔大斷崖間臨淵履薄,令人驚心動魄,中評社記者透過鏡頭與全球網民分享台灣秘境之美。

  台灣自1961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之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與澎湖南方四島共計9座“國家公園”。其中,位於花蓮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連接山海,緊鄰太平洋,由立霧溪貫穿其間,峰壑相連、山高谷深是地形上最大的特色。

  根據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考究,位於太魯閣大峽谷的“錐麓古道”,早期是峽谷內外重要交通要道“合歡越嶺古道”的殘存遺跡,曾經是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最初的路徑只有30公分,僅容得下併合的雙腳,1917年的日據時期,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以鑿洞埋設炸藥,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

  “錐麓古道”因為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但古道的修復工作極為艱辛險峻,且許多路段已崩毀,安全因素該路線封閉多年,直至近年來為配合生態旅遊之推展並兼顧史蹟之保存工作,2009年經太管處整修維護後,重新對外開放。

  探訪“錐麓古道”,能夠體驗豐富原始的自然風情,認識稀有寶貴的原生植物,而從步道上遠眺立霧溪峽谷,視野更加遼闊,其中又以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之處,長約1.2公里,高約600公尺,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居高臨下,能夠體驗峽谷中臨深履薄的震撼,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

  壯闊的懸崖景觀,古道與立霧溪落差逾600公尺,路面狹窄,屬於挑戰性高的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已於斷崖狹窄路段增置防護欄或鐵鍊,確保攀登者的生命安全,但也提醒遊客體弱、心血管疾病、懼高症、孕婦、孩童等均不適宜進入。

  “錐麓古道”修護全長約10.3公里,目前開放東端入口處(錐麓吊橋)至3.1K原路折返入園。進入古道有承載量管制措施,要依規申請入山及入園雙證件的許可,人數限制平日96人,例假日增加至156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