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論者:表面爭拗或成未來一年香港政治主旋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8 08:59:00  


可以想像,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這些存在於市民之間的矛盾、分歧,將會愈來愈表面化。
  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在一般的情况下,特首曾蔭權先生所講的說話,或者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咀嚼的地方。大家對他的言論的興趣和注意力,可能就只限於平日電視新聞所剪輯那幾十秒的片段;若他再多說幾句,觀眾可能已經按動遙控掣轉台,而不會認真聽聽究竟他有何高見。這是香港的官民關係,市民沒有興趣或習慣去“學習”領導人的最新重要政策或施政發言,聽與不聽,任隨尊便。

  不過,曾先生日前在立法會的答問會上提到(當然,他只是引述民調機構所發表的統計數據),現時特區政府與立法會議員的民望同樣處於低位,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認真了解的現象。當時他所講的那幾句話,大意是為特區政府的領導班子辯護,而並非分析香港政情,這是相當明顯的。關於現時特區領導班子的處境,並非本文有興趣討論的問題。我感興趣的,是他所指出的那個“雙低”的現象。在我看來,這確實是需要好好解讀的一個本地政治現象。我想指出的是,我們不應因人而廢言,因為不喜歡曾蔭權這個人,而覺得他所講的一切均屬廢話。如果我們是抱着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問題的話,那麼沾沾自喜的,不是市民大眾所批評的特區政府領導,而是站在政府對面的一群。

  政府與議員民望“雙低”

  特區政府與立法會議員的民望處於“雙低”,其實並不是新現象。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2003年“七一大遊行”前後亦曾出現過相似的情况(即只得一成左右的受訪者頗滿意或十分滿意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議員的表現,而約五成則持頗不滿意或極不滿意的態度)。當年那大規模的“民怨爆炸”,並非政黨或組織單位一手策動,同時亦非市民深受議員所感動而參與動員,而是一次群眾自我動員的集體行動(李立峯和陳韜文的用詞是self-mobilization)。當政府已經盡失民心,而代議人又表現不濟的時候,加上一次政治動員機會的出現,市民實行主動表達不滿,成就了數十萬人上街抗議的重大政治行動。

  現在的形勢是否又將會是另一次大型社會動員的前夕,有待分析,但可以想像,如何解讀特區政府與立法會議員的“雙低”民望處境,將會影響日後的政治動員。

  一種解讀的方法是部分議員的行動(在形式上)愈來愈激烈,令市民覺得破壞多於建設,對其所作所為不敢認同。這是目前建制派中人(包括曾蔭權先生)最常用的解釋,但問題是:現時議會內外只有一些人表現激動,按道理沒有理由可以全面拖低市民對立法會議員的評價。

  至於第二種解讀的方法,則剛好跟前一種看法相反,認為立法會議員之所以被視為表現欠佳,是因為他們(包括那些目前由新聞媒體所界定為激進的議員)不夠激進,未能真正反映在議會之外的民情民意。確實,如果市民已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起義如箭在弦,則反對派在議事堂內仍只不過是循例的推推撞撞,在議事堂外沒有半句推翻現存社會經濟制度、實踐反全球化、改變收入分配、跟中共決裂之說,又似乎太過窩囊、不濟了。不過這種解讀也有它的問題,這就是究竟持這種強烈意見的人士,佔上全港人口的幾個百分點?這是一般市民的看法?還是只不過是一些市民的看法?

  三種解讀

  當然,還有第三種理解,就是問題並非只是從兩者之中任擇其一,而是兩種看法可能同時並存。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間的情緒和看法並不是一致的,而是慢慢形成了不同的板塊,彼此之間存在明顯的分歧。必須強調,這一種不一致的狀態並不是異狀,而是常態。我們需要明白,所謂社會共識通常都是主觀願望,多於現實。而面對不一致的民意,需要正視是不同板塊之間存在什麼性質的矛盾,背後反映出什麼不一樣的利益。

  這也就是說,社會上的討論不應只停留在對民意、政治評價的概括描述(因此往往將民情民意視為一個平面,而缺乏立體的、動態的分析),而是需要更有針對性的了解一下,究竟哪些人會覺得反對派成事不足,而哪些人則認為議員們應該以各種手段來推動更為徹底的社會政治轉變。同時,我們需要了解的,不單只民間裡存在多少不同的意見和利益板塊,同樣重要的是每種態度背後究竟存在多少這種想法的人(換言之,是一個比例的問題)。究竟哪些想法屬於主流?哪些屬於邊緣?這是必須了解的,否則某種聲音會被無限放大,另一些則可能受到限制。

  向左轉向右轉?

  今天,香港社會表面上已不平靜,但在底下更存在種種暗湧。很多人擔心民情向左轉彎(泛指表情激動的集體行動和要求政府更多介入的政策訴求),但其實同時正在形成的一種情緒變化,是往右的轉向(泛指以抗拒來自左翼威脅,並維持社會安定之名,抵抗政府政策上的深層次反思)。今回特區政府與立法會議員的民望同樣處於低位的情况,或跟2003年的時候有所不同。8年前民怨聚焦於一點之上,匯聚成為一種自我動員的力量,今天所見,市民對特區政府和代議人均不滿意,但取向卻截然不同。可以想像,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這些存在於市民之間的矛盾、分歧,將會愈來愈表面化。而在即將舉行的各種選舉的過程中,它們更不能避免地會成為不同陣營所進行的政治動員的重要社會基礎。這些很表面的爭拗不會提高市民對政治參與的興趣,但形勢使然,這大有可能就是未來一年裡香港政治的主旋律。

(撰文:呂大樂;文章來源:明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