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江丙坤:“陸委會”該踩油門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1 09:09:35  


  中評社台北10月1日電/長年關心財經與兩岸事務,甫於9月27日卸下海基會董事長身分的江丙坤在接受台灣工商時報專訪時表示,今後兩岸談判將進入“先易後難”的“後難”深水區。儘管面臨的挑戰更大,但他建議,未來推動兩岸關係上,“陸委會”“應該加點油門”,因為兩岸愈交流,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將愈受彰顯與肯定。以下是專訪內容紀要: 

  問:兩岸商談過去4年來已先易後難,由淺水區進入深水區。在深水區裡,兩岸如何取得政治互信? 

  答:在ECFA談判中大家都體會到,當談判是由專業人才出來談時,因為保護自己產業的思考,所以談判會很艱難。這不只是對大陸,和日本、菲律賓都一樣,最後都是要透過政治來解決。 

  以前台灣和日本談加入WTO時,日本莫名其妙把不出口的產品也要求台灣降稅,1996年11月我在菲律賓舉行的APEC場合與日本通產大臣佐藤信二談了1小時,1997年1月此事才解決。後來才知道,因為日本要和大陸先完成談判,因此先出難題延緩台日談判進度。像這種事就必須靠政治解決問題,兩岸亦復如此,到最後要由高層出面。 

  ECFA早收清單也有這種情況,我們要得多、給得少,這就成了讓利多少的問題,這裡以大陸的基本態度來看,就是視兩岸的互信基礎,即大陸對台的基本方針,“你認同,我什麼都可以給你”。那幾個字對大陸來說很重要,但對我們很困難。 

  因此,要讓兩岸能往前跨一步,這就成了政治互信的問題。這一步要怎麼跨我不知道,在兩岸問題上,台灣要得到“國內”共識不容易,應該“一中各表”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這是最好的方式。對大陸來說這一步也很重要,這就是將來要求大陸讓利時的互信基礎。 

  其實,馬英九第1任的政見就談到兩岸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但目前這種狀況,我們並沒有討論到這個領域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讓民間智庫先去討論,因為要進入那種階段要先凝聚共識,這不單只是台灣內部的共識,還有兩岸的共識,這是比較好的辦法。 

  問:您對於當前兩岸拚經濟有何觀察?台灣為拚經濟,把“投資抵減”重新拿出來,您認為是好的方法嗎? 

  答:比較兩岸經濟發展的速度,現在大陸上上下下都在拚經濟,我們這邊花太多時間在政治。對岸從書記、人大、政協,每個人開口都是GDP,並拿經濟發展作為官員考核的依據;同時也提供良好的公共建設,大力修建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工業園區、軟體園區來發展經濟。 

  特別是在行政效率上,像宸鴻的老闆跟我說,廈門政府為了拿到他這個項目,建廠時派人駐廠幫他跑手續。其實,拚經濟也不難,對企業來講,行政效率愈快對它愈有利,政府部門也要有正確的認識,曉得企業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才能服務企業,這是我自己的體會。 

  我以前曾經畫過一個圖,經濟是一個循環,心臟在中間,那就是企業。作為政府,不管你是哪個部門,都應該好好的幫助我們的心臟。 

  有這個體會,就不會有企業提申請,你就刁難,老要人家補件。因此要發展經濟不困難,只要有上述認知,所有的人都動起來。不要以為政府是做管理的,不能老是做防弊,要興利。 

  過去郝柏村先生做“行政院”院長時說過,“只要不收紅包,你們放手去做,有事我負責”。假如上面沒有這個肩膀,下面的人就難做事。大家敢做事情,有充分的專業,分層負責,拚經濟並不難。 

  至於政府重提“投資抵減”,理論上,對某些行業再給予投資抵減,我不太贊成;但過去我們也想過扶植新興產業,這些尖端產業應該可以給予一些獎勵跟優惠。但其實業者不純粹是為了獎勵跟優惠才來投資,包括政府的行政效率、公共建設、勞工取得,這些可能比投資抵減還重要。 

  問:過去馬政府稱“陸委會”賴幸媛主委是扮演“煞車皮”的角色,您認為現在兩岸關係是要加點油門?還是多踩點煞車? 

  答:應該加點油門,而且馬英九常說,兩岸關係只要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就要繼續推動。所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修正,包括對陸生來台實施健保、陸資來台開放等問題,馬英九都很認真。將來“陸委會”可能要加快油門,才能符合“總統”的意思。 

  另外,在兩岸交往互動上,我們對自己要更有信心,因為兩岸愈交流,我們同樣也會影響到大陸,台灣珍貴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愈能受到彰顯與肯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