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觀察:美日歐央行日益注重“引導預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11:47:21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電/過去三個月,全球金融市場發生的最大變化,是日本股市大漲和日元大幅貶值。然而,這並不是因為日本政府的刺激政策終於產生巨大效果,而是“安倍經濟學”使投資者對日本央行未來出台更激進的寬鬆政策和日本經濟走出通縮有了更高預期。

  雖然尚不清楚這種預期最終能否兌現,但它卻說明引導預期在推漲金融市場和刺激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安倍經濟學”和即將離任的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治理經濟的重大區別之一。

  “引導預期”

  新華社報道,芝加哥經濟學派出身的白川方明較為保守,注重通過傳統信貸渠道刺激經濟增長。但由於日本長期通貨緊縮,民眾形成物價持續下降的頑固預期,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多輪量化寬鬆政策並未真正促使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也未激發企業和居民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安倍晉三則更加注重通過預期渠道來調控,即通過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來影響現在的經濟活動。他在競選期間就把擺脫通縮和制止日元升值作為首要課題,上台後更是多次施壓要求央行設定2%的通脹目標並推出超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股市上漲、壓低日元匯率和推升通脹預期,提振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從而促進實體經濟復甦和擺脫通縮。

  預期管理並不是“安倍經濟學”的新發明。事實上,從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去年7月發表“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的承諾,到去年9月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相繼出台“不設規模上限”的購債計劃,再到去年12月美聯儲為未來加息設置通脹率和失業率的門檻指標,引導和管理市場預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央行調控經濟、提升貨幣政策效果的重要思路。

  三大特點

  當前這一調控思路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通過政策聲明和公開演講等方式向公眾闡明政策目標。例如,美聯儲將改善就業作為量化寬鬆政策的首要目標,歐洲央行側重降低主權債券收益率,日本央行則希望結束通縮。

  二是主打“無限寬鬆”牌,並與經濟目標直接掛鉤,宣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引導市場預期順著央行政策意圖自發調整。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均已出台不設上限的資產購買計劃,試圖以“無窮無盡的彈藥”震懾市場和實現政策目標。

  三是提高通脹容忍度和提升公眾通脹預期,降低實際利率,從而刺激民眾消費和企業投資,同時也變相地減輕債務負擔。美聯儲表示為降低失業率將容忍通脹率高於2%的目標但不超過2.5%,日本央行將通脹目標從1%調升至2%,英國央行則暗示將容忍通脹率高於2%目標的時間期限超過此前規定的兩年。

  近幾個月來,這些新舉措已取得初步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私人部門的預期。雖然歐洲央行迄今尚未啟動購買歐元債券的直接貨幣交易計劃,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自去年7月底以來已下降超過2個百分點,而市場有關歐元區解體風險的擔憂已明顯減輕。日本央行的無限寬鬆措施要到2014年才實施,但日元對美元匯率自去年11月中旬以來已貶值約15%,此前被高估的匯率得到糾正,日本民眾的通脹預期也有所上升。

  暗含風險

  但這些“無限寬鬆”措施在引導投資者預期、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暗含一些潛在風險。

   長期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鼓勵投資者過度冒險或增加金融杠桿,為下一輪金融危機埋下隱患。美聯儲理事傑裡米斯坦本月初就表達了對美國垃圾債券和企業貸款市場出現過熱跡象的擔憂。Dealogic市場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企業共發行垃圾債券2740億美元,較前一年大幅增長55%,是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兩倍多。

   同時,“無限寬鬆”政策也可能對投資者產生誤導,使其未能對退出做好準備,從而在寬鬆政策結束時引發局部金融危機。美聯儲20日公佈的最近一次議息會議紀要顯示,多位美聯儲官員表達了對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潛在風險的擔憂,暗示美聯儲內部對資產購買規模已有上限。1994年美聯儲曾突然收緊貨幣政策,造成拉美新興市場資本流入迅速逆轉,並引發了墨西哥金融危機。

  “無限寬鬆”的貨幣措施和發達國家央行通脹容忍度的提高還將推升全球通脹預期,並推動部分資金流入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市場,使發展中國家民眾產生更強的通脹預期,加大發展中國家平衡經濟增長與控制通脹之間的難度。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