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訪美前瞻:互相保證或互相攤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13 00:16:20


奧巴馬去年11月訪華取得超乎預期的成果 網絡圖
  中評社華盛頓9月12日電(記者 余東暉)當中國人對習近平主席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充滿熱望時,華盛頓的上空正籠罩著美中關係的陰霾。媒體里充斥著美中關係的負面消息,學界里湧動著要求奧巴馬政府與中國“硬碰硬”的呼聲,共和黨的總統競爭者嘩眾取寵地呼籲取消或降格這次兩國政府都非常重視的國事訪問。

  其實以前每次中國領導人來訪之前,中美關係從來都不是“陽光燦爛”,矛盾糾紛總是不斷,但此次訪問是在美中之間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略競爭色彩空前濃厚的背景下展開的。當中國實力較弱時,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提倡的“戰略再保證”或許還有市場,2011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進行國事訪問時,雙方的聯合聲明確實濃墨重彩地進行“戰略再保證”,而當中美實力開始逐漸靠近時,這次少有人再提“戰略再保證”,反倒有人擔心中美是否已經到了“戰略攤牌”的時候。

  過去兩年,從東海到南海,從防空識別區到南沙填海造地,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中國的每次出手都會引來美方憂心忡忡。美國人形容中國在習政府下的戰略,用到最多的詞就是“assertive”,這個詞在中文里沒有一個詞能準確對應,大致有“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意思。一個在世界事務中經常奉行單邊主義的超霸,仿佛成了弱者,在抱怨中國獨斷專行,讓人有“今夕是何夕”的感覺。尤其是剛剛舉行的北京大閱兵,在美國人眼里就是“秀肌肉”,伴隨著“航母殺手”、“關島殺手”等名詞的傳播,“中國威脅論”在美國很有市場。

  隨著中國國力的迅速壯大,面對一個被美國人認為是幾十年來最強勢的中國領導人,美國人擔心亞太秩序主導權被中國取代的危機感空前增強,美國連續八屆政府一以貫之的“接觸加制衡”對華戰略開始受到質疑。以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助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范亞倫(Aaron Friedberg)今春提出對華要“更好制衡”(better balancing)為代表,“外交關係理事會”高級研究員布萊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特利斯(Ashley Tellis)跟進提出“修改美國對華戰略”,其核心是制衡中國崛起,而不再助其優勢。一時間,要求加強制衡中國的呼聲在美國學界高漲。而像奧巴馬的前東亞事務顧問貝德(Jeffrey Bader)的“不要與中國為敵”和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建設性現實主義”,提倡繼續加強對華接觸的溫和理性聲音顯得弱小無力。

  習近平來訪之前,近期有兩本新書出版,一本是“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福德(Christopher Ford)的《中國看西方》,另一本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薩特(Robert Sutter)的《美國與亞洲》,都擔心美國在亞洲主導權受到中國挑戰。福德稱,中國“重回”亞洲地緣政治中心的目標塑造著北京長期的對美戰略,將與美國形成“零和競爭”。中評社記者問薩特:有什麼好建議能管控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他說:沒有好答案,也許美國只有大膽使用其力量,才能讓中國做出再保證,就像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在科索沃顯示實力,而中國做出和平發展的保證一樣。他認為,顯然奧巴馬政府現在不會大膽展示實力,而中國也不再保證不挑戰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

  由是觀之,抱怨中國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中“強硬派”抬頭的美國,其內部“強硬派”其實也在抬頭。美中關係中的現實主義大行其道,理想主義偃旗息鼓。與其幻想美中關係溫馨浪漫的“玫瑰色”,用口頭的“相互保證”掩飾日益加深的現實的“互不信任”,不如坦率直面兩國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紅色”,劃出自己的紅線,亮出自己的底線,在實力的“互相攤牌”中,尋找避免衝突的相互制衡方式。在此基礎上,以務實合作帶來的協同正能量,抵消分歧矛盾驅動的對抗負能量,讓美中兩個大國為了不致於“兩敗俱傷、同歸於盡”而避免走向衝突。相信這也是“新型大國關係”的意義所在,無奈美國官方不願意呼應這個習近平倡導的新概念,根本原因是美國還不願意承認中國有與美國平起平坐,制定國際規則,引導區域秩序的實力與權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