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17從美國看台海的五個大哉問(下)
http://www.CRNTT.com   2018-03-28 00:17:02


 
  45年來,美國的“一中政策”仿若咒語,被美國8位總統及其政府奉為處理美中關係之圭臬,第9位總統特朗普當選之初質疑“一中政策”,美國主流各界驚呼“使不得”。究其原因,美國“一中政策”過去45年保持了巨大的模糊性,為美國留有巨大的操作空間。就像一個大筐,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經常往裡裝東西。按照卜睿哲的說法,美國的“一中政策”很好地服務於美國的利益,使得美國能夠與兩岸都發展良好的關係。沒有了一個中國這個前提,美中關係非但不能發展,甚至會走向衝突。

  在中國國力與美國有很大差距的年代,中國即便對美國的做法不滿,但出於發展中美關係的需要,只要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方對雙方就“一個中國政策”做出各自解讀也只好容忍。這就是蒂勒森何以說雙方過去四、五十年在這個問題上互相容納。然而,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上超過美國是遲早的事情;中國軍力迅速壯大,兩岸軍力平衡幾乎完全倒向大陸,西太平洋的軍力平衡也正在向中國傾斜。美中之間力量平衡的此消彼長已是美國各界,不管願不願意,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在這個大背景下,台灣問題會不會成為中美大國衝突的引爆點?北京對台灣是不是正在失去耐心?美國該如何履行對台承諾?美國會不會為台灣而戰?⋯⋯這些過去四、五十年並不那麼緊迫的問題,正在成為美國學界越來越多議論的話題,也成為負責任的美國政府不得不直面的越來越緊迫的課題。

  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美國助理防長、哈佛大學教授阿里森(Graham Allison)今年出了一本新書《注定戰爭:美中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在美國學界反響不小。7月份阿里森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其實在“遷就”中國的要求。如果台灣宣佈獨立,美國會為台灣與中國開戰嗎?這個問號越來越大。他引用古希臘思想家修昔底德的名言“強者行其所能為,弱者忍其所必受”,指面對西太平洋力量平衡變化,台灣就是這裡所說的弱者。

  華裔精英團體百人會進行的2017年美中公共觀感意見調查發現,美國人對於干預台海可能發生的戰爭一如既往地沒有熱情。被問到如果因為台灣宣佈獨立引發北京動武,美國是否應當軍事干預時,5成2的美國公眾說不,商界領袖和政策專家說不的比例更高達6成左右。 

  曾於1996年派兩艘航空母艦到台海附近的前美國國防部長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6月份對中評社表示,這種做法在不戰而成功完成使命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對美國的負面效應,即促使了解放軍的加速發展,尤其是海軍和反海軍力量。

  美國台海問題專家戈迪溫指出,美中建交協議造成台灣今天在國際上的“孤兒”地位。台灣領導人對美政策與對陸政策之間的通道被壓縮,它是動態變化的通道,取決於美中關係,取決於台灣行為。台灣領導人必須非常小心,不要想利用美方的立場,以免被華府視為有損美中關係,或使美國陷入與中國的衝突當中。容安瀾指出,以美國的“一中政策”來玩遊戲將辦不好事情。如果將台灣納入美國在亞太區域的規劃中,將是一個大錯誤,也不符合台灣的利益。

  美國台海政策手法的模糊性在美國學界一直有爭議,主流意見稱模糊性管用,但親台學者對模糊性不滿。今年3月在哈德遜研究所舉辦的“重申美台安全關係”研討會上,曾任小布什後半期白宮國安會東亞事務主任的韋德寧(Dennis Wilder)和2049項目研究所研究員易思安(Ian Easton)就為此“吵”了起來。

  “年輕氣盛”的易思安希望美國政府對中方明確宣示對台防衛承諾,顯示強勢。不能再躲藏了。“老謀深算”的韋德寧不幹了,他插話:“別那麼說,那是荒謬的。布什政府沒有躲藏這個問題。”他接著教訓:“在你說應當有對北京挑釁性的政策之前,應當先去問問台灣政府的意見,問問他們想讓他說什麼?”易思安反駁:“我根本不視之為具有挑釁性”,如果對中國的威脅妥協,“在我看來是沒脊梁骨的!”韋德寧也不讓步:“所謂沒有脊梁骨,所謂向北京投降認輸,這是對形勢的不負責任的用詞!”易思安說:“如果是私下裡說,就不會是做出姿態。”韋德寧:“我不覺得你能將那些事情當作私下的秘密!”易思安:“那就是值得擁有的洩密!”

  這種“交鋒”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政府在實施現行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時遇到的困境,中方學者稱美方一中政策模糊性為“兩面派”手法。這種政策到底還能不能再持續四、五十年?如果難以持續,美中之間能找到什麼新東西來定義未來的兩個大國關係?恰恰是被稱為“沒有外交經驗”的蒂勒森,跳出多年來美國官方迴避現實、一成不變的窠臼,提出了美國政府今後幾十年處理對華關係繞不過的嚴峻課題。

  雖然美國官方和學者不願意美台關係附屬於美中關係,但客觀現實是,美國處理台灣問題不能不考慮美中關係,在中國國力越來越強的今天更是如此。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對中評社承認,美國政府中確實一直有爭論:如何實施中國政策?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中,差距大於以往。特朗普的兩個最重要的幕僚庫什納和班農意見相左,庫什納主張可以不惜代價包容中國,搞好大國關係,而班農是對華強硬的代表人物,鼓吹準備與中國一戰。坎貝爾說,很難想象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戰略觀如何生成一個讓特朗普可以實施的可行哲學。

  在美訪學的復旦大學教授信強對中評社指出,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在兩岸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兩面手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其中包含結構性內在矛盾,導致美國的兩岸政策始終處於畸形狀態。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並軌”,將是大勢所趨。

  不管美方學者是否願意承認這種趨勢,更多學者確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7月份在華府一個研討會上,美國亞洲問題專家史文問:如何在讓美台關係更密切,同時繼續保持一中政策,如何既能提升台灣安全和兩岸關係,又不使得形勢變得更糟糕方面保持平衡?美國海軍專家麥德偉問:目前美國的對台手法能否再拖六、七十年,如何看待美中在台灣問題上互相包容的觀點?

  台海問題專家卜睿哲回應:美國現在對一中政策的解讀與1979年時相比,已有演進,有些部分更公開一些。總體而言,美國官方對如何思考再定義美台政策,如何實施對台政策是小心謹慎的。其中對於美台軍事關係和防衛承諾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台灣自己做什麼來加強其威懾力,採取與變化的環境相一致的適當的防衛戰略,以及那種變化給美國的承諾帶來的意涵。台灣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進展,但仍有待改善。 

  至於美國對台政策的持久性,卜睿哲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北京如何看待台灣問題,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他說,北京對台政治目標就是統一,鄧小平35年前提出一國兩制,但35年來台灣民主化,發生很大變化。台灣民眾對於北京的提議不感興趣,兩岸沒能達成政治解決方案,北京是否不得不動武來實現統一?抑或可以想象北京可能改變其提議,以對台灣人民有吸引力的方式來達到政治目標?卜睿哲只發問,未作答。他表示,美國從來沒有反對兩岸統一,美方的立場是,雙方的分歧應當和平解決,要符合兩岸人民的願望,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有民主體系的台灣人民。看得出來,卜睿哲對此也沒有答案。

  10月份在中共十九大舉行之前,蔡英文剛在“雙十”慶典發表講話,特朗普11月份即將訪華之際,布魯金斯學會舉行題為“在特朗普和蔡(和習)之下的美台關係”的研討會,會上充滿了對於台灣來說悲觀的論調。前副助理防長鄧志強談起兩岸的五大變化和兩大變數。五大變化之首就是解放軍能力的明顯提升,並專注於台海危機情形和防止美國干預。兩大變數,包括中共十九大後,北京對台政策何去何從;也包括特朗普執政以來,亞太國家對美國能否繼續發揮領導作用的憂慮強化了。主持人卜睿哲最後總結時承認,“我們正邁向某種悲觀的方向”,情勢值得繼續緊密關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月號,總第241期)

    相關網址: 2017從美國看台海的五個大哉問(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