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多位美專家:推動“新冷戰”將讓美國更痛苦
http://www.CRNTT.com   2020-04-24 09:40:16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據環球時報報道,“我們不需要敵人,我們已經有一個敵人了,它是病毒。”前不久,在美國一些人就新冠病毒名稱對中國進行污名化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名主播這樣說。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越來越多人呼籲全球團結抗疫,但美國一些鷹派人物在看待中國時,依舊滿眼都是假想敵。這一態勢,反映了過去3年多來,華盛頓處理對華關係時持續上升的對抗性思維。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新冷戰”概念在美國各類外交辯論中出現的頻率不斷增加。過去一段時間,為釐清圍繞該概念而生的種種迷思,《環球時報》記者對多位美國權威冷戰問題專家進行採訪,請他們分析這種話語炒作背後的觀念陷阱。

  炒作“新冷戰”是“智識的懶惰”

  “使用‘冷戰’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智識的懶惰。”歲末年初美國外交分析界盤點對華關係時,文安立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很多人認為昔日的冷戰戰略非常成功,導致了蘇聯解體。(今天)這些人會說,(美中)現狀和過往相似,而那時美國幹得不錯。”

  文安立是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也是當前全球冷戰研究的權威之一。在他看來,冷戰秩序是一些美國人唯一熟悉的國際秩序,因此他們“希望繼續躲在裡面”,但這個概念並不能捕捉到當下中美關係的現實。“儘管美中間有衝突,且可能出現更大衝突,但兩國距離冷戰時期美蘇間那種完全隔絕的狀態仍舊很遙遠。原因有兩個,一是美中沒有(類似美蘇的)激烈意識形態衝突,二是兩國目前都是全球經濟體系的一部分。”文安立說。

  相比冷戰時美國只從蘇聯購買“魚子醬、伏特加和套娃”,今日中國是美國主要經貿對象國,也是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因此,分析普遍認為,美國如果對華發起冷戰式對抗,就不可能不傷及自身及盟友利益。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冷戰時期,可能只有幾百名蘇聯學生在美國學習。但今天,美中之間有巨大聯繫,中國約有37萬學生在美學習,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國遊客來美國旅遊。”

  美國外交史學會前主席、弗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梅爾文·萊弗勒撰寫了多部關於冷戰的著作,在他看來,除了密切的經濟聯繫,美中面臨的地緣政治格局也決定雙方不會走向“新冷戰”。

  “二戰結束時,美國的決策者很容易認為蘇聯有機會獲得對歐洲大部分地區和亞洲部分地區的主導權。作為二戰的一個結果,蘇聯軍隊控制了東歐。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也有強大的共產黨。”萊弗勒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天,儘管中國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卻沒有類似的環境。中國周圍有驕傲且充滿民族主義的日本,有同樣充滿民族主義的印度,還有俄羅斯以及很有競爭力的韓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