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學者楊孟哲新書 揭日帝殖民台灣謊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05 00:55:43


“愛國少女莎韻的鐘”歷史照片、圖片與課本。(圖片:楊孟哲提供)
 
  到了第七代總督明石元二郎,象徵性延續日帝對原住民的政策,以“理蕃調查事業”為名繼續殺害原住民。
1930年在台灣發生霧社事件,日軍以毒氣瓦斯、現代化武器,展開瘋狂殺戮,慘無人道的瘋狂行徑引起世界各國輿論的撻伐。日帝在各種壓力指責下,第十四代文人總督太田政弘緊急接任,並提“新理蕃政策的方向及理蕃政策大綱”大致定奪了台灣原住民統治政策,亦可成為日帝的第四次理蕃修改計劃。

  理蕃政策的實行,從日本帝國主義的形式角度觀察,日帝對於台灣龐大資源,遠勝過琉球蕃民屬地。台灣山林中的樟腦、原始林檜木、珍禽、礦物產等重要資源寶庫,幾乎都在原住民所居住的山林之中。

  過去明清時代統稱“出草”的原住民傳統砍人頭文化,對於居住在平地的漢人或許是一種原始、野性的行為。不幸日本統治台灣的初期,卻被日軍所利用,藉以理蕃為名,行橫刀奪取原住民生活空間。利用吳鳳傳說、山林野鬼出沒等等,日軍以“台灣風俗習慣的蕃主調查事業”為幌子,其最終的目的,一切都為成就帝國事業。開發台灣資源、壓榨人名勞力賺取外匯,是吸引日本帝國最大的魅力點。

  二次大戰末期,昭和16年(1941)長穀川清總督,動之以情,以柔性的手法、愛國教育的愚忠宣傳、欺騙台灣原住民的真性情,開始對台灣原住民徵兵、成立高砂義勇軍,為日本帝國大東亞戰爭的暴行犧牲性命,完全顯露出帝國主義真正的目的,一種軍事的殖民(Military-Colony)。

  皇民化莎韻造神運動

  日帝統治台灣後半期以來,特別在昭和12年8月(1937)日軍終於露出帝國主義真面目。除了強行推舉分裂中國在東北成立滿州國,並遙控政權之外,進而全面侵略中國,發動盧溝橋事件,引發各國騷動,戰爭風雲再起。日軍在統治台灣初期的官僚行政,總督府內設有軍事官僚,軍方享有大權及統治的主導意味,初期台灣守備軍特設陸軍參謀本部及海軍設幕僚長等單位。

  日帝為了迎合作戰政策,特別加強台灣、朝鮮、滿州、南庫頁島等殖民地情緒的控管。日帝政府有效配合軍政為首的官僚體制,台灣殖民地也因文人總督轉換為武官指派擔當台灣統治及防守任務,為日軍南方作戰前線的中繼站。
依當時大東亞戰爭南進政策時局考量,台灣第17任總督小林躋造、第18任總督長穀川清都由海軍大將擔任,以完成南方作戰國家使命為目標。在1941年以後,海軍戰功年年報捷,海軍的光輝集以權勢,依台灣進展而定,稱台灣基地為不沉的航空母艦。豐富的糧倉、善良的百姓,是日帝南方作戰不可缺的軍事要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