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賞紋:野生秋海棠育種及種原保存特展》,好幾種秋海棠葉像極了昔日中國地圖。(中評社 林谷隆攝) |
中評社台中1月28日電(記者 林谷隆)國民黨以前執政時,稱“中華民國”地圖是“秋海棠地圖”,但真正的秋海棠葉形狀是什麼模樣,許多兩岸民眾根本沒看過。趁新春連假來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賞紋:野生秋海棠育種及種原保存特展》,特別展出近百盆形態多樣、葉形奇特、花紋美麗多彩的秋海棠,當中還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秋海棠雜交品系。許多超過30歲的民眾來此參觀,都用心的觀察秋海棠葉,尋找最像昔日中國地圖的那一葉。
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即日起至4月23日舉辦《賞紋:野生秋海棠育種及種原保存特展》,展示過去幾年透過組織培養和種子超低溫保存等生物技術,在秋海棠種原保存和繁殖上的研究成果,為物種提供較為長期、安全、穩定的保存環境。特展同時介紹繁殖技術的建立,因此可緩減棲地破壞的壓力,為未來商業使用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超過三十歲的民眾,都是在國民黨執政推行“秋海棠地圖”教育下長大,來參觀時都在仔細尋找到底是哪一片葉子最像中國地圖,小朋友則是被形態多樣、葉形奇特、花紋美麗多彩的秋海棠吸引。
秋海棠屬(Begonia)植物是開花植物第六大屬,約有1800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其形態多樣、葉形奇特、花紋美麗多彩,不乏極具觀賞價值的種類。但常因棲地破壞而滅絕,這次展出有10餘個品種是由科博館前學術副館長彭鏡毅所發現,現場也有一盆以其名命名的“鏡毅秋海棠”。
所謂的秋海棠地圖,主要指包含外蒙古在內的“中華民國”地圖,因清末民初的中國地圖形狀類似秋海棠葉而得名,當時包括外蒙古在內,連江東六十四屯、唐努烏梁海等地全都算在內的“中華民國”地圖,是1896年至1946年中國的法定疆域,長期以來國民黨政府在教育學生“中華民國”的疆域都是以秋海棠地圖為標準。
但是隨著1946年外蒙古公投獨立,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國疆域從秋海棠變成“老母雞”(大陸稱雄雞),台灣方面在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也宣布正式放棄使用“秋葉棠地圖”,改為台澎金馬地圖,秋海棠地圖已少被世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