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媒稱新生裝備折射大陸變遷:從臉盆變iPad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27 14:36:12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台媒稱,30年來,大陸大學生“入學裝備”從水壺、臉盆,到電腦、手機與iPad,今昔物質條件差異大,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遷。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8月24日報道,80年代,貴陽楊勁鬆考上西北輕工業學院(現陝西科技大學),他帶著自己的飯盒,搭了30小時的車遠赴學校報到,“因為那時候的生活極其簡樸,食堂沒有公共的餐具”。當年,他家一個月寄來80元生活費,主要用於吃飯,少量用於買書與生活用品等。打飯只吃4毛錢的菜,有一點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醬牛肉要8毛錢。基本上沒有校外的娛樂花費,平常的消遣就是打撲克,只有少數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有隨身聽或者吉他。

  楊勁鬆說,那個年代大家都很傻、很單純,但回想起來“那種吃苦的鍛煉很有意義”。他認為,相對之下,現在的大學生少有節儉、早日自立的意識。

  90年代,李敏(化名)進入浙江某大學工商行政系,“當時就帶著自己的生活用品去學校報到了,別的什麼都沒有,上大學後,我買了傳呼機當聯絡工具,跟大家一樣聽卡帶學英語”。

  當時的大學生活已經寬裕不少,每個月生活費主要用於吃飯、穿衣,但電腦尚未普及,不流行網絡遊戲,消遣娛樂的項目仍有限。他回憶,“那時同學們不會一窩蜂去追求某個東西,生活很簡單”。

  2003年,開始出現手機,但還沒普及。進入鄭州大學學習的李虹含,一個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費就足夠了,每天10元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大四時,他當家教賺了點錢,在現在看來不多,但已經足夠讓他開心很久。

  近年,大學生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2014年,王佳珍進入蘇州大學學習新聞專業,大一開學時,父母給她買了手機和電腦,同學們普遍都有的。王佳珍說,自己每月的生活費大概在1500到2000元,除了必須的吃穿費用,也少不了一些人情支出,同學偶爾會在外用餐,而不少談戀愛的同學,每逢七夕、聖誕節還要互送禮物。

  如今大學生在外面工作的機會很多,王佳珍也做過很多,包括培訓機構老師、主持與錄音等,學校也有獎學金,自己存一存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來源:參考消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