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社與兩岸關係中的網絡媒體傳播
http://www.CRNTT.com   2021-09-06 15:50:18


 
  我們首先要確定,兩岸一同進入了網絡時代,進入了網絡媒體迅速掌握社會話語權的時代。我當時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判斷:

  1、兩岸的網絡媒體受眾人數已經成為新聞資訊受眾的多數。也就是說,網絡受眾與平面媒體受眾、電子媒體受眾的人數旗鼓相當,甚至網絡媒體受眾人數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事實上,這三大類媒體的受眾互有交集,網絡當時看來不會完全取代報紙與電子媒體,但是,網絡媒體受眾對報紙的排斥化及疏離化態勢十分明顯。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一種媒體使用的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稱為大眾傳媒。在美國,達成5000萬人使用的界限標準的大眾傳媒,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互聯網祗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國的網絡用戶已達6200萬。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的概念那時就被提出來。因此,2005年網絡媒體的使用人數在大陸即將超過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台灣超過全部人口的二分之一的時候,中評社曾經響亮喊出:網絡媒體在兩岸就是大眾傳媒!

  2、網絡媒體的內核、形態、功能、傳播力等各個方面當時都初步成熟,並且得到了公認。從早期的網絡是什麼?到幾年前的網絡做什麼?到現在的網絡媒體不是媒體是什麼?不做媒體做什麼?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都充分表明,人類新聞傳播歷史,在2005年的時候無可非議地進入了網絡時代。

  現在縱觀兩岸四地的新聞媒體,我們可以驚訝地發現,網絡媒體無所不包,網絡通訊社,網絡報紙、網絡電台、網絡電視、網絡圖書,凡是其他媒體所有的,網絡媒體都有。甚至其它媒體沒有的,網絡媒體也都有。大陸更是率先進入了融媒體時代。互聯網的普及化,使得網絡媒體的互動性大為加強,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形態不斷在構建與確立中。

  3、網絡媒體是兩岸之間最佳的新聞信息溝通渠道。人類社會的新聞傳播進程發展到今天,最高的理想境界是什麼?不外乎是這麼幾種吧?低成本,多媒體,大容量,全球性,高時效,大自由,多元性。這些優勢,網絡媒體全部都囊括在內。

  第一,低成本,網絡媒體的數字化是低成本的保證,與傳統媒體相比大大節省了成本。

  第二,多媒體。網絡媒體具有整合文字、圖片、視頻乃至聲音的綜合功能,這是其它種類媒體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大容量。常說,網絡容量之大,任何其他媒介都無可企及,對於網絡新聞而言,其在空間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資訊貯存與轉運的能力。實踐結果正是如此。比如中評網是一個巨大的兩岸關係資料庫,所有新聞信息都將保存下來,甚至成為歷史記錄。

  第四,全球性。網絡“虛擬空間”並無所謂“領域疆界”,網絡新聞全球化的特徵,有利兩岸公平合理、客觀務實地交流信息。

  第五,高時效。過去的獨家新聞可以保值24個小時之久,今天的網絡時代,獨家新聞祗能保值1分零4秒,甚至更短時間。網絡新聞傳播的高效率,是毋庸置疑的。

  第六,大自由。網絡新聞的最大自由度就是新聞的來源廣泛,言論的自由度寬鬆,受眾的參與度高。

  第七,多元性。網絡媒體的傳受關係特徵具有多元性,就如普遍認定的那樣:互聯網媒體的多元性特徵,首先表現在傳播主體上,在互聯網媒體世界,不是專門的新聞傳播機構一家獨有,從網絡屬性上講,政府、企事業網站乃至個人網站都有能力可以發布新聞,成為傳播新聞的主體。其次,互聯網媒體的全球化特徵,決定其文化的多元性,它通過超鏈接、超文本的手段,運用數字技術,將全球文化用網絡的方式聯結在一起。其三,互聯網媒體的傳播方式也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傳播媒體的傳播方式一般是點對面的傳播,而互聯網媒體除了點對多即網站向網民、某一網民向不特定的其他網民發布信息這一方式之外,還有點對點即網民通過網絡向其他某個網民發電子郵件的方式,眾多網民向某一個網站發送信息、反饋意見的多對點方式,以及網上聊天室、電子公告牌等多對多的傳播方式。

  現在看來,以上20多年前的觀點判斷依然具有價值。祗不過網絡媒體的形態更加多元化,內容更加豐富化,話語權更加強大化,這些共性是兩岸網絡媒體共同擁有的。根據202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用戶已達10.8億;台灣也完全普及,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絡資訊中心”等機構的統計,2019年台灣網民總數達到2020萬人,整體上網率高達85.6%,其中網民採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7.9%。我們現在要強調的是:網絡媒體在兩岸就是最強大的主流傳媒!所以,在政黨政治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社會制度不一樣的兩岸之間,網絡傳播是當前乃至今後最佳的新聞信息的溝通渠道,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工具。因為網絡媒體具有以上的共性,我們對兩岸關係的政治調整期,以及兩岸新聞交流的調整期,不能以悲觀為主導,當然也不能盲目樂觀,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去創新、去推動。

  三、網絡媒體傳播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我曾經就網絡傳播對兩岸關係的正面影響做了一些研究,通過中評社進行了長期的實證檢驗,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1、網絡傳播可以增強兩岸關係的思想力。 

  何謂思想力?在此指的是促進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思想動力。這種促進兩岸交流的思想力,不是憑空而生的,需要經過資訊交流、資訊溝通,乃至思想踫撞與交匯,最後才能由輿論共識進入到共同發展的思想力出現的階段。兩岸網絡傳播成為主流之後,給兩岸之間帶來了什麼?當然是帶來了兩岸的更多、更客觀的資訊交流。這是肯定的。此外還有什麼呢?最重要的應該是帶來了兩岸民眾的思想、思維的溝通和交流,並且由此產生新的關於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思想力。兩岸的長期隔絕,使兩岸民眾處在一個雞犬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之中,彼此非常陌生,誤解不斷,當然會嚴重傷害兩岸關係。所以,通過比較少障礙的網絡傳播溝通雙方民眾的思想、思維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不過,通過網絡傳播溝通兩岸思想、思維,並且產生思想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走過長期的甚至是異常艱辛的歷程。 

  2、網絡傳播是兩岸關係的穩定器。

  新聞媒體的長期的交流、資訊的充分溝通,在兩岸民眾心目中確定的地位十分重要,兩岸民眾彼此通過傳媒的互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不會完全受情緒煽動。因為互相瞭解,兩岸新聞媒體大多能夠理性報道,有所克制。所以,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係起到了穩定器作用。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兩岸正式與非正式的所有溝通管道全部中斷,連海基會、海協會都停止接觸了,兩岸處在盲目狀態,互相不明情況,這是非常危險的時刻。在這個時刻,兩岸新聞媒體包括網絡媒體發揮了重要的溝通作用,通過大量的新聞報道、分析,透露了大量資訊,基本上能夠使得兩岸當局避免誤判,使得兩岸關係始終處在穩定階段。這就是最典型的穩定器作用。最近5年多來,這樣的問題再次發生,中評社也在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通過自身的客觀傳播,努力為兩岸關係的穩定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

  3、網絡傳播是兩岸關係的推動力。

  兩岸新聞交流不僅是人員的往來,更重要的是內容的傳播。兩岸新聞交流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推動力不可以低估。兩岸關係中幾次重大的歷史階段,都是新聞媒體推動的。如果沒有兩岸新聞交流,兩岸關係的發展動力勢必受到嚴重損害,後果不堪設想。作為新聞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媒體的歷史責任十分重大。 

  4、網絡傳播是兩岸關係的支撐點。 

  兩岸關係是十分脆弱的,因為兩岸沒有政治互信。更加嚴重的是,統一與分裂的鬥爭始終會貫穿在兩岸關係之中,問題嚴峻。所以,在這樣特殊的狀態中,兩岸新聞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就起到了特殊的輿論支撐作用。溝通,是兩岸新聞媒體起到的重要的支撐作用之一。解讀,也是兩岸新聞媒體起到的重要支撐作用之一。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兩岸之間有責任、有能力的新聞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重要任務。緊張對峙中的兩岸關係,官方渠道全部中斷,祗有新聞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才能有效地對問題進行溝通與解讀。

  5、網絡傳播是兩岸關係的避戰閥。

  從社交網絡輿情角度來觀察,2020年是兩岸關係中民意對抗最為激烈的一年,對兩岸是否將發生戰爭的討論最為廣泛、最為深入、最為喧囂。我們知道,輿論鬥爭達至不可調和的階段,必然就進入武力鬥爭階段。但是,兩岸網絡媒體的輿論輿情卻與社交媒體很不相同,在涉及兩岸關係的資訊、觀點中,還是不乏各種理性的、客觀的資訊及觀點,兩岸政策主流機構的意圖均能得到完整的表述,儘管時常針鋒相對,但是仍有溝通作用,這就有效區隔了社交媒體的狂熱,使得關於戰爭的討論更多停留在社交媒體層面。所以,兩岸關係中的主流網絡媒體肩負著公開溝通、知己知彼、遏制戰爭的避戰閥作用,期待兩岸當局都要有充分的認知。一旦這樣的兩岸避戰閥被摧毀,那就離戰爭真的不遠了。中評社的最大功能之一,就是要時刻保持清醒與理性,主動發揮網絡媒體的避戰閥作用。

  任何傳播都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功能。如果上述網絡傳播的正向作用被政治因素完全壓制,無法發揮出來,那麼就是兩岸關係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到來了。很可能就是:網絡傳播是兩岸關係的輿論攻擊的平台、破壞互信基礎的工具、鼓吹戰爭殺戮的喇叭。如是,兩岸危矣!祗有兩岸之間的網絡媒體堅持正向交流,才能給兩岸和平帶來福音。至於“第五媒體”社交媒體的正向作用,其實也應該是一樣的,當然,在形式上的變化與作用會有不同,需要認真研究及運用。

  在網絡媒體的傳播過程中,我們必須覺察負面功能與作用的危害性。毋庸諱言,破壞兩岸關係正向傳播的網絡傳播,最大的危害來自兩岸的意識形態對峙、輿論對峙。在方式方法上,直接的危害來自那種以鼓動民粹、撕裂社會為企圖的網絡水軍。根據定義,網絡水軍為一群在網絡中針對特定內容發布特定信息的、被雇傭的網絡寫手。網絡水軍通常簡稱水軍,又名網絡槍手,他們通常活躍在社交網絡平台中,通過偽裝成普通網民,通過發布、回復和傳播博文等對正常用戶產生影響。“後真相時代”就是網絡水軍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時代。無視兩岸求和平求發展、反對戰爭的主流民意,用極端的觀點來挑動兩岸民眾的情緒對立,沒有真相,也就沒有理解,沒有了理解,就不會有共識,沒有共識,兩岸就會漸行漸遠,最後就是決戰台灣海峽。如果兩岸新聞媒體人沒有作為,任由民粹分子在兩岸關係中構築“後真相時代”,兩岸關係必然被負能量的網絡傳播方式所摧毀。

  四、社交媒體參與推動兩岸關係的作用與難題

  此外要看到的是,近些年來,與有“第四媒體”之稱的網絡媒體不同,號稱為“第五媒體”的社交媒體在兩岸蓬勃發展,對兩岸關係必將會產生重大的不同效果的影響。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指互聯網上基於用戶關係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台。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是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範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絡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祗能被壓制而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麼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