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民主內戰 永無寧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03 12:38:29


張亞中。(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4月3日電/ 學生進占“立法院”後,訴求一變再變。從四面八方來的聲援者,有律師、教授、民進黨人,有人倒掛“國旗”,有的主張台獨。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指出,太陽花運動反映的問題,是對大陸的不信任。 從蔣經國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允許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起,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並存。但在李登輝鞏固權力,1994年對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發表《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後,台灣陷入以統獨為工具的認同衝突。北京對台北“一國兩制”的訴求,否定台灣在國際空間主體性的堅持,正好給了李登輝運用的空間。 李登輝大力推動民主化,卻不惜以台灣族群衝突為代價,不惜以統獨選邊為工具。從那個時候起,每次大選都變成認同選擇的決戰。台灣開始進入民主內戰期,這場內戰中,每次選舉結果都不能完全說服對方,一直到今天仍舊如此。理由很簡單,有關認同這種涉及意識形態或信仰的東西,是無法做到“少數服從多數”的。台灣民主化就在這樣充滿懷疑、不信任,甚而“大陸是非我族類”的土壤及氣氛下滋長。 台灣最大矛盾與撕裂是在經濟上需要大陸,在政治上又礙於國際現實無法脫離中國大陸而分離。別有用心的政客,不敢制憲,卻又要不斷解構“憲法”的正當性,他們同時進行分離史觀的教育工作,現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接受的是“一邊一史”的史觀教育,在認知上已經把兩岸視為是“異己關係”。

  直面兩岸定位問題

  北京對台北的政策也是政經分離,在經濟上盡量對台灣讓利,但是在台灣企盼的國際空間上卻是緊守立場,並以“一國兩制”做為兩岸政治關係的最終原則。北京的作為讓台灣民眾感受到讓利或經貿協議的背後,一定有政治的企圖,那就是用經濟把台灣套住,進而促使台灣對大陸的完全依賴,以致最後不得不在政治上屈服。

  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雖然兩岸進入大交流時代,但馬英九並沒有去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而僅加強經貿交流。經貿往來本來就是利弊互見,政治定位的不確定,使得民進黨可將ECFA與服貿協議的威脅無限上綱,並刻意將其為台灣帶來的機會進行扭曲與汙名化,這使得兩岸和平交流的成果在台灣並沒有被正面且善意解讀。再隨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懷抱愈來愈多的恐懼與不安。

  馬英九迴避兩岸政治定位安排的立場已經產生苦果,這次太陽花運動反映出對大陸不信任與恐懼。台灣要想擺開這個對未來不確定的陰影,唯一的路徑就是面對兩岸最核心的政治問題,這個問題不解,台灣永無寧日。只有找到一個相互滿足的政治定位方案,兩岸關係才能夠有互信,進而和平發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