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鴻章是清末呼籲改革第一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05 16:05:16


  對一個國家來說,尤其像中國這樣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承認制度上的缺陷,比承認器物上的落後,要困難得多。直到今天,許多人在反思甲午時,依然著眼於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總馬力、編隊航速等技術細節,把中國的戰敗,歸咎於北洋軍艦的炮彈質量太差。

  技術上的差距,固然可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但長遠來看,這種技術上的差距是怎樣形成的?事實上,中國與日本的國門,幾乎在同一時間被西方國家叩開,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而中國卻依然沉睡不醒,直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還在爭論火車路軌會不會破壞地脈風水的問題。

  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在給國內的報告中,對中國的戰敗原因,有這樣的分析:“中國以完全無準備狀態而捲入戰爭,乃史無前例。其主要原因為統治者之無知及與人民脫節。中國統治者雖自以為高貴尊榮,然終日忙於禮節之中,使最可敬愛之中國人中之最無智識而最愚笨者成為統治者。中國政府幾於無官不貪,無事不賄,上下相欺,大小相欺。”

  當大部分中國人仍對戰敗感到錯愕茫然之際,這位美國人已經指出,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在政治上,而不在戰場上。

  李鴻章對中國的問題,有切膚的感受,官僚架構顢頇低效,執政者缺乏智慧,官場貪腐成風,這種差別不是用軍艦數量與大炮口徑可以衡量出來的。戰敗後,李鴻章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思,並提出政治改革的建議。他在馬關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舉行首次談判時,便對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成就,表示“十分羨慕”,並把中國與日本的情形作了對比,他對伊藤說:“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貴大臣相勸雲,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而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餘力不足而已。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相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

  可見李鴻章並不像後來歷史學家經常批評的那樣,只知引進洋槍洋炮,對西方政治制度一竅不通,他的第一次公開反思,便清楚指出,中國落後於日本的原因,不是槍械的落後,而是“囿於習俗”(保守、不思變革),今後改革的方向,在於步武日本明治維新,以“各項政治,日新月盛”為目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