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來論:看不到民進黨的出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6 00:14:06


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作者 海涵)兩岸政策始終是民進黨的“罩門”,千呼萬喚中的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1月9日終於出爐,卻引起黨內外一片嘩然。這場兩岸政策大討論,歷時半年多,黨內各派、政治精英傾巢而出,歷經五場“中委會”委員會議、九場“華山會議”,600多人次出席,200餘人次發言,最後只拋出一份不是總結的“檢討紀要”,既沒有提出結論,也沒有指明方向,只有匯集,沒有整合,羅列了一堆無用的觀點,卻漏掉了“憲法共識”、“凍獨”等重要主張。這份“紀要”避談實質只談表面,空談政策並無可行性,反映了民進黨內的嚴重分歧,無法凝聚共識,找不到方向,最後弄出一個不倫不類的“紀要”,看不到民進黨的轉變,更看不到民進黨的出路。

  “紀要”呈現四大矛盾。

  一是“台獨”與“凍獨”的矛盾。黨內有識之士認識到“台獨”主張對於民進黨重返執政與長期發展的危害性,主張“凍結台獨條款”。然而“紀要”強調“台獨”的“一邊一國”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死抱“台灣前途決議文”不放,使二年來民進黨轉型的所有努力瞬間瓦解,阻擋了前進的步伐。

  二是“憲政共識”、“憲法各表”與“台灣共識”的分歧。“憲政共識”是第五場華山會議中謝長廷與新潮流系妥協的結果,實際上就是蘇貞昌的立場。而謝始終堅持“憲法各表”,蔡英文則重提“台灣共識”,三方相爭不下,最後蔡將蘇版的“憲政共識”修改為“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事後蔡英文明確定義“台灣共識”為“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試問以這樣的“台灣共識”能夠成為兩岸對話的基礎嗎?

  三是開放與對抗的悖離。“紀要”提出民進黨的政策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但調整是假,緊縮是真,其敵視大陸的心態絲毫未變,對抗、限制大陸的目的昭然若揭,仍是“逢中必反”,為“反對而反對”。針對兩岸協議,民進黨要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納入風險評估及利益回避機制,為兩岸協議設置門檻。民進黨聲稱要檢討兩岸法令、營造“友善環境”,善待陸客、陸配、陸生,但心態可議,使之成為“民主台灣的最佳夥伴”,也沒有任何措施,未來民進黨“立委”是否配合仍具變數。9日會議中蘇貞昌自稱“有政策、有主張”,但蔡英文不斷詰問“然後呢?”,蘇無言以對,說明現階段的民進黨政策空洞,且沒有可行性。

  四是“安全”與交流的困境。民進黨始終以“恐中”、“拒中”來愚弄、欺騙民眾,早年以及“木馬屠城”反對兩岸直航,現在以台灣“安全”阻撓兩岸交流。民進黨嗅到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氣息,更是曲意迎合美、日。蘇貞昌試圖結合美、日、菲、印等國結成“民主同盟”,對抗大陸。儘管“民主同盟”最後沒有寫入“紀要”,但民進黨“聯美抗中”的對抗意識陰魂不散,制約了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轉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