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鄭振清語中評:反課綱背後是扭曲的歷史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2 00:05:25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鄭振清(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記者 王永雪 實習記者 束沐)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鄭振清副教授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台灣島內愈演愈烈的“反課綱”風波的背後,是相當一部分台灣青年歷史觀的扭曲與混亂,源自陳水扁執政期間對狹隘本土化的渲染和教育,以及對歷史觀、國家觀的誤導。這波誤導造成的惡果正在顯現,反服貿和反課綱一樣,都是其具體的體現。只不過,反服貿更多地是體現扭曲的國家觀,而反課綱則更多地反映出扭曲的歷史觀,是一種新版的抗議性學運。

  近來,島內“反課綱”運動備受關注,學生燒炭自殺事件又引發了藍綠兩黨的相互指責。剛剛結束在台灣調研的鄭振清教授認為,“反課綱”並不是直接的“反中”議題,很多內容其實涉及到如何評價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觀,它暴露出島內新一代年輕人“如何認識台灣歷史”的迷茫。

  2014年台灣剛發生“太陽花學運”,時隔一年多,島內再次爆發學生抗議運動。對此,鄭振清分析:“中學生走在‘反課綱’的最前線,甚至被稱為‘中學版太陽花學運’,表明台灣新世代的新抗議文化已經形成”。他認為,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參與反服貿的大學生和參與反課綱運動的中學生基本屬於同一個世代,他們的一些理念,包括對台灣歷史、對國家認同、對兩岸現狀等議題都有相似之處。“這說明過去十幾年來,島內中學教育對所謂‘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的強化,已經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鄭振清認為,從2014年“反服貿”到2015年“反課綱”,台灣新世代的新抗議文化不斷在尋找宣洩的出口。這種抗議文化帶有極端化、簡單化、對抗化、網絡化的特點,又帶有年輕人不成熟的自我中心主義,排斥理性溝通,不接受任何妥協,結果只是造成了為台灣民粹主義推波助瀾的效果,對社會公共利益沒有什麼積極意義。

  鄭振清指出,過去二十多年來,“強化台灣主體性”得到李登輝、陳水扁的鼓吹,成為一種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高階思潮,影響到教育、文化、傳播等領域的政策制定,塑造了一整代人認識自我和世界的思維方式。但是,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等現實利益分配格局試圖約束這種思潮。因此,衝突不可避免,而反課綱還不是最後一次。所幸,目前兩岸經貿文教交流整合的合作趨勢也在成長,而且這種合作也會培育起另一代新人,他們承擔的是進一步促進合作的使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