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季燁:台灣青年政治參與需理性思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23 01:08:37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法律研究所所長季燁(中評社 王秀中攝)
  中評社南寧3月23日電(記者 王秀中)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法律所所長兼院長助理、副教授季燁22日在第八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上指出,台灣青年在社會運動中的表現,往往成為觀察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走向的一個指標。在此過程中,責任、理性和尊重應當成為反思青年政治參與的關鍵詞,唯有如此,青年才能成為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建設性力量。

  季燁表示,從表面上看,多數台灣青年在這些社會運動中的多數時候都展現了較高的個人素養,諸如提倡和平參與、事後有秩序地退場,然而,這種對“秩序”的表面的、有形的遵守,無法掩飾對台灣社會深層次秩序的衝擊。繞開應有的足夠的體制內制度和程序,動輒以民意為幌子訴諸體制外的自力救濟,這本身便是超越了法治的應有之義,長此以往,制度的公信力便蕩然無存。

  反思台灣青年的政治參與,季燁表示,第一,青年在參與兩岸事務時應更具責任意識。新世代的台灣青年雖然沒有歷史包袱,但也面臨著認同方面的空白。一個基本的認知是,大陸對於台灣而言是不可否認、無可回避、不可忽視、也無法跳脫或超越的客觀存在,這種內在關聯不僅是歷史、地理和血緣方面的,更是現實、法理和未來的。也正是基於這種內在關聯,青年人才更應該摒棄隔離乃至敵視的錯誤立場,正視客觀存在,排除歷史包袱,主動增進了解,從而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二,青年在參與兩岸事務時應更具理性思維。青年參與社會運動本質上是一個利益衡量的問題,其代價需要由全民來買單,尤需理性判斷。在長期以來的“反中”教育下,兩岸交往中的理性難能可貴。調查研究發現,台灣青年的認同觀影響了利益觀,主觀性蓋過了經濟理性。青年對兩岸事務的參與更應回歸獨立思考和專業辯論。

  第三,青年在參與兩岸事務時應更具尊重意識。對台灣青年而言,應認識大陸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善意和誠意,正面看待大陸的成績,尊重對方的道路選擇。他們否認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建設成績,而是簡單地歸咎於所謂“權貴資本主義”,並將其延伸至兩岸經濟交往中,將兩岸正常的經貿交往因不對等開放而產生的紅利分配問題,進一步異化為兩岸經貿往來造就了大批權貴,將大陸描述成台灣權貴的“幫凶”和所謂“核心價值”的衝擊者。而對大陸而言,不應簡單地將那些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台灣青年視為“反中者”,更不應呼應蔡英文之流將“台獨”視為台灣青年的“天然成分”,而應以包容的態度傾聽台灣青年在參與社會運動中流露出的“刺耳”的聲音,設身處地地思考其身處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背景,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面對兩岸實力對比的結構性變化、面對兩岸交流交往的巨大衝擊、面對自身發展空間受限而產生的焦慮、“恐中”情緒,持之以恒地扎實推進兩岸青年交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