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經濟日報:馬政府切勿迷信公共建設的利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2 11:25:17  


  中評社台北8月2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說,馬政府執政後政府債務暴增,估計明年底“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將逼近法定上限,達前三年GNP的35.8%。在這種債台高築而財政拮据的時候,政府仍決定持續採取積極性財政政策,做法是縮減“中央政府”總預算,而提高特別預算。這完全沒有減輕實際上的財政問題,只是把舉債行為移到特別預算以規避法律的限制而已。政府如此以走旁門的方式來維持高額財政支出,一定是相信花大錢就有利於經濟。但我們認為,錢要花得恰當更重要。

  社論說,我們曾在7月19日指出目前反對擴大財政支出的四個理由,即可能引發物價特別是不動產價格不合理的上漲、激勵“全國”總支出的成效不大,財政無法負荷,以及“國家經濟”不可能長期只靠增加公共需求來支撐。然而政府似乎更相信其他主張擴大政府支出的看法,因此我們有必要檢視一下那些看法的可靠性。

  馬英九半個月前主張要繼續擴張性政策時,引述辜朝明先生的話說,擴大內需要多做幾年,不能見經濟稍微好轉就收手,否則將重蹈日本90年代經濟再陷困境的覆轍。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日本之所以停滯超過十年,並不是因為後來沒繼續擴大財政支出;產業不再有超高的國際競爭力才是根本因素。在1960到1980年代之間,日本彩色電視、隨身聽、錄放影機、CD音響以及任天堂電玩等新產品都領先全球,所以經濟當然領先。但1980年代之後,世界最重要的新產品是個人電腦、網路以及手機,日本卻都未取得領先地位,出口品的競爭力又因日圓的大幅升值而降低。日本長期被保護的內需產業則因市場開放,以及本國廠商到國外投資並回銷產品,而失去很多生產。這些都不是財政未繼續擴張所造成。

  社論指出,日本的財政擴張即使未做很多年,但通往人跡少至小島的大橋之類的建設卻不少。台灣的規劃和執行能力都不如日本,目前蚊子館、沒生意的市場,不安全甚至不能使用的交通建設,乃至偷工減料的情況都頗常見,因此比平常擴大很多的公共建設,必造成比平常大很多的浪費和拖延。而工程拖延的結果又可能到景氣好轉還在花大錢,而加劇物價上漲。所以我們若持續擴大財政支出,問題很可能比日本還大。

  也有人認為國際景氣尚要低迷很久,所以必須持續擴大支出以維持景氣。然而台灣此次不景氣主要是一年出口減少數百億美元所造成,公共投資增加1, 000億台幣也只能抵銷其衝擊的幾十分之一而已。所以若國際景氣不恢復,我們別想用公共投資把景氣和所得拉回景氣,倒不如把經費更集中用來照顧失業和弱勢者。

  社論又說,也有很多人認為公共建設可以提高生產力或產業競爭力。這在平時可能是正確的,但在不景氣而要大量增加支出時,太急躁的規劃和執行大量支出,必將使建設提高生產力的效益降低。花較少錢而做較精密的規劃所能提升的整體生產力說不定更高。而政府支出若能更細心用於改善新產業的發展環境,更可以用較少的經費就提高更多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

  最後,也許有人會以為大量公共支出有助於執政黨的選舉。但除非有貪汙圖利而把資金用於選舉等情事,否則更大的公共建設支出吸引選票的效果並不明確。而若支出太多以致執行率偏低,或者工程出現差錯或弊案,則對選票將有更大的傷害。所以政府也不應為選舉而過度擴大公共投資。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