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柳金財:倡議兩岸和平備忘錄是急統或紅統?
http://www.CRNTT.com   2021-09-21 00:09:36


  中評社台北9月21日電(作者 柳金財)近日國民黨主席選舉兩岸政策辯論引發社會輿論沸沸嚷嚷,候選人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特別澄清,外界批評其兩岸路線傾向“急統”、“紅統”的“污名化”。對於“兩岸和平備忘錄”受到鋪天蓋地攻擊,張的解釋認為這是很積極、但不極端的兩岸政策主張,認為民進黨必定會以“亡國感”及“亡黨感”攻擊之;直言民進黨已建立強大的愛台灣論述,醜化國民黨、激化兩岸敵意,而其競選中兩岸主張詮釋在持續宣揚兩岸和平發展及兩岸統合。同時,質疑黨內候選人如同“小綠”般,批判其兩岸路線已偏離中間路線,不僅不利於國民黨在2022年地方選舉及2024年台灣大選;甚至散播一旦張亞中當選國民黨主席恐造成泛藍分裂。

  同為黨主席競選人前主席朱立倫則批評張亞中,論及其為非常著名的統派學者,並以統派理論大師為傲。2008年張亞中曾提出“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主張將來執政之後簽署和平協定;主張“一中同表”,不能講“中華民國”,台灣簽條約時名稱為“台北中國”。並直指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為“一國兩制”走向兩岸統一最好方法。朱也指出:“紅統不是朱立倫說的,也非民進黨說的”,而是張之倡議被外界認為是“紅統”、“急統”。這種將倡議“兩岸和平備忘錄”,形同導致“一國兩制”的“發展路徑”頗具爭論性。

  民進黨政府曾公開宣稱,儘管追求兩岸和平穩定,但不與堅持“武統”與“一國兩制”的政權談“投降式的政治協議”。民進黨政府批評大陸當局不斷強加“一個中國原則”、“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於台灣的前提下,故不主張簽任何政治性協議。同時,針對兩岸間的任何政治性協議,建構所謂民主防衛機制及防護網,並非是依據現行《公民投票法》標準,而是採取最高門檻標準限制。此即涉及政治議題的談判,必須由“行政院”提出談判計劃,“立法院”要有三分之二的委員同意始可進行談判。

  首先,除非國、民兩黨具有共識,任何單一政黨提議皆無法獲得絕對多數通過。“行政院”可舉辦諮詢性公投,不受《公民投票法》限制。兩岸政治性議題談完回來後,“立法院”有審議權,應由四分之三的“立法委員”出席,四分之三同意;同意後公告,再進行全台性的公民投票,要全台選舉人數半數以上同意,始能通過。從這一門檻檢視,除非國、民兩黨具有共識且願意採取合作態度,否則任何政治協議幾乎將是“胎死腹中”。目前居於反對黨地位之國民黨即使提出《兩岸和平協議》,若無民進黨支持,根本也無法通過。高門檻出席比例,意味著國民黨必須擁有“立法委員”四分之三席次,否則通過《兩岸和平協議》幾乎是遙遙無期,不可能任務。

  其次,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可凸顯國民黨的兩岸治理能力。因應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直指要與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政黨及各界民主協商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同時,表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為避免兩岸產生明顯而立即危險,無論是張亞中或以前國民黨領導人拋出《兩岸和平備忘錄》乃至《兩岸和平協議》,其目的皆在於降低或消弭“武統”聲浪,降低兩岸敵對狀態。

  尤其是民進黨自2016年執政後,由於兩岸當局已無“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兩岸頻臨“戰爭邊緣風險”,大陸當局從宣稱反“台獨”的“三個任何”到“六個任何”,從宣稱“反對台獨”、“遏制台獨”,到有信心、有能力“挫敗台獨”,強化打擊“台獨”力度。可以說,蔡英文執政期間大陸軍事演習及軍機、軍艦繞島巡航頻率最高,兩岸人民敵意程度最高,台灣民眾“反共”情緒漸轉為“反中”,而對大陸民眾“反“台獨”立場也漸轉為“反台灣”。故而,倡議“兩岸和平備忘錄”政治氛圍或可緩解兩岸敵對及民族主義情緒飈漲。

  複次,倡議《兩岸和平備忘錄》利於爭奪兩岸路線主導權,重新為國民黨取得政權奠基。此次張亞中倡議《兩岸和平備忘錄》,其實遠較2019-2020年國民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所提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更為保守,包括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皆提出類似主張。2015年原推出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參選“總統”,也提出“一中同表”、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被視為過於激進政策而慘遭“換柱”。隨後洪秀柱擔任黨主席時在黨章中又列入《兩岸和平協議》主張,後吳敦義接任主席又修正删除,而以“和平願景”取代“和平協議”。然吳敦義為競選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又公開倡議《兩岸和平協議》。

  甚至,早在2011年馬英九也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此次張亞中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雖比既往國民黨領導人主張簽署和平協議更為倒退,然相對於其他候選人則是“獨樹一幟”、立場鮮明。其動機本有鞏固深藍選民之作用,然也是意味著旗幟鮮明與民進黨當局爭奪兩岸路線主導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