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 
中國崛起與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重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15:54:37  



  應當認真評估一下,今日台灣,在傾向統一的台灣團體和民眾中,真正以中華民族大義為價值標準來主張兩岸統一的有多少?以兩岸一體化等功能性議題為價值標準而主張統一或傾向統一的有多少?沒有現成的民意調查能說明這一點。目前我們祇能對現有的一些民意調查加以修正來說明。根據現有民意調查,台灣社會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人支持統一,其中以中華民族大義者祇能小於百分之十五。另外的,相信在百分之十五以外還會有一些願意從功能性議題走向一體化;如果共同利益將最終導致統一,他們將願意接受過程帶來的統一。但這個數字似乎也沒有超過百分之五十。

  因此可以說:在台灣社會中以功能性議題傾向統一的人,多於以中華民族大義為價值標準主張統一的人。而且國民黨現階段關於兩岸關係的基本主張就說明了這一點。隨著從大陸退台人員的自然消亡,這種情況可能更加明顯。

  這樣一種狀況應當是我們幫助台灣社會重建統一動力的起點。起點不高,而且困難很多。民族大義的旗幟永遠是我們的核心,但不是起點。在起點上我們要讓更多的人能願意開始統一的進程,而不論他傾向統一是出於何種目的。要讓台灣民眾和團體能從統一的過程獲得利益,在獲得利益的同時增強對統一的信心;在過程中,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和團體加入進來。
  
  幫助台灣社會重建
  統一動力的思路與方法

  一、從「需要」出發重建台灣社會的統一動力

  「需要」是個人和社會行動的原動力。如果我們要牽引台灣民眾走向統一,首先要瞭解台灣人民和台灣社會的需要。第二步應分清其中的長遠需要和近期需要。逐步擴大他們對走向統一的需要,減少他們對獨立的需要,實現矛盾性質的轉化。

  台灣社會對走向統一的需要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台灣社會中的個體需要,如農民、學生、知識分子等個人的需要。第二層次是團體需要。團體不僅僅指政治和文化團體,應當包括經濟、宗教、行業等。第三層次就是台灣整個社會的需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台灣當局對統一過程的需要。

  在近兩年,我們看到台灣企業家表現出來的支持統一、支持共同市場的願望,也看到原來的支持獨立人物改變成反獨的立場。台灣農會和旅遊協會在往大陸銷售農產品問題或開放大陸居民去台旅遊問題上與當局發生利益衝突。這些都是在不同層次上表現出來的某種「需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沒有一個兩岸趨合的經濟基礎,很難建立一個與統一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在三個層次中,團體的作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層次上講,它具有聯繫民眾、上達當局的能力。它的需要的發展既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民眾和階層的需要,也能通過台灣的政治結構表現出一種政治力量。

  二、引起趨向統一願望的條件分析

  在甚麼條件下最容易引起趨向統一的願望?如果我們明確知道能夠使台灣產生趨向統一願望的條件,我們就比較清楚,如何為這樣一個狀況的出現去創造條件。一般而言,以下條件的變化,會使整個社會產生趨向統一的願望:

  (一)關於「統一」與「獨立」的選擇會使社會經濟和生活的狀況優劣差距十分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當局者很難作出差的選擇。兩岸統一的一個難點在於台灣執政者認為,大陸提出統一方案中能給予台灣的,台灣大多已經具備,或者說並不缺少。保持與大陸之間的獨立或獨立性,也不會使台灣有所損失。這說明在先前或目前的發展條件下,這種優劣差距還沒有顯示出來。這正是我們為甚麼要發展經濟、振興中華的目的。

  (二)社會民眾與團體對趨合的需要已經開始對執政者構成壓力。社會中多數民眾和團體已經因為利益和情感產生了趨合的需要,這時民選政府難以違背多數民意。

  (三)雙方的力量對比以及雙方的經濟上的平等與差異出現有利於統一的局面。在世界歷史上的許多情況下,如果力量比較十分懸殊,另外一方祇好選擇依附性的統一關係;另一種情況是,力量均衡平等的雙方在面對較強外敵的時候比較容易協商達成統一的決定。經濟的差異性與力量對比也不完全一樣。從力量看,大陸一直強於台灣,但在過去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台灣的經濟特別是民眾的富有程度高於大陸,而在統一問題上也不是處於主動的一方,這時統一的願望會因為統一後可能帶來的經濟負擔而大打折扣。

  (四)雙方權勢集團價值觀念開始趨同。和平統一最終是要靠兩岸的當局從政治上從法律上加以確定。因此,雙方權勢集團是否具有較高的價值觀念的一致性對和平統一至關重要。意識形態的共通性有助於建立一種共同感,從而成為推動一體化的巨大力量。誠然,兩岸民間文化是同源同根,但政治文化差異很大。意識形態方面的巨大差異,會使得統一的最終安排難以讓雙方社會內部各階層成員滿意。要形成一個難以挑剔的方案非常難,我們提出一國兩制方案恰恰面對這樣一個挑戰。我們的一國兩制想解決的是對方對統一之後是否會吞併該制度和基本生活方式的擔心,但強調的還是兩制之間的差異。為此研究在兩岸間如何擴大意識形態上的一致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這樣有利於彰顯兩岸間的「同」以及兩岸與「外界」之間的「異」。

  (五)統一過程中多元體制的兼容性。統一過程中能否制定出相互兼容的體制對增加統一雙方的信心和信任非常重要。我們提出的「一國兩制」力圖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兼容性。在制度安排上,必須照顧到相對較弱的一方的心理。出於心理安全的考慮,相對弱小的一方會提出進退自由的問題。他們往往希望能夠掌握統一的進程,希望享有退出和中止的相對自由。除了制度安排外,在統一過程中以及統一完成後統一雙方角色的相互給予也十分重要。這種相互賦予的角色能夠讓雙方的權勢集團和人民都滿意。「井水不犯河水」的說法雖然消除了較弱一方害怕被干涉的擔心,但是對於那些願意為全民族利益貢獻智慧和提出批評者,又該如何為他們提供平台?

  (六)雙方在重大對外立場的一致性。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面對共同的敵人時,兩個文化一致利益相同的社會很容易走到一起。發現共同「敵人」,在這裡也應成為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