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 
中國崛起與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重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15:54:37  


  
  討論幾個與
  統一過程相關的問題
  
  一、統一力量的培養與台獨力量的化解

  正如以上所說,在現階段對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培養是在巨大的阻礙力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的。即使在統一的動力形成後,還存在如何養育的問題。如何使涓涓細流儘快地成為主流?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克服阻礙力。從台獨力量的養育過程看,除了族群認同和利益誘發外,以「開放選擇」為武器,化解「義務選擇」。也就是說,在民主的名義下,將所有選擇都列為可以選擇的對象,反對將「統一」列為唯一選擇。當台獨勢力佔據上風以後,再將「開放選擇」轉化為「義務選擇」,將統一從選擇中排除。主張統一者的自由又被剝奪,否則要被扣上出賣台灣的帽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也應以台灣的開放自由民主安排為由,從開放選擇為出發點,培養統一力量,並研究化解阻礙統一力量的手段,建立化解阻礙力的過程機制。

  二、文化力對統一的促進作用

  兩岸文化同源構成了統一的重要基礎,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文化共同性的基礎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兩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方面存在高度一致性;在近代文化認同上因歷史遭遇不同而形成差異;而在當代兩岸文化問題上還存在抗爭的一面。台灣當局推行的去中國化運動是企圖以台灣本土文化對抗中國現代文化,強調兩岸政治文化的差異和不兼容。

  如果我們僅僅以傳統文化作為武器,跨越近代文化的差異,從民族大義的高度批判台灣,讓台灣社會放棄文化方面的對抗,往往事倍功半。共同的遠景設計對「分治和解」的雙方趨同產生動力作用。中國人正經歷一個再創輝煌的年代,兩岸中國人曾經各自完成了對本社會的轉型。在現有的交流交往的基礎上,通過共同設計未來進而共同實現之的方式,創造出一段可以供後人分享的一段共同歷史。應當鼓勵台灣社會中關於創建新中國人文化的設想。根據一體化理論,創立新中國人文化應當具有以下條件:一、文化傳播以及兩岸思想的交流。二、兩岸文化人的存在。兩岸文化人意即,同時具有台灣和大陸的文化經驗的文化工作者。其文化的創建在於源於兩岸,高於兩岸。三、兩岸共同媒體的創建。目前看缺少兩岸共同媒體。台灣的新聞媒體主要以台灣社會為對象,兩岸之間缺少交集,並形成文化圈的分離。兩岸共同媒體應當將政治紛爭淡化,更加注意兩岸經濟的融合和文化的交互。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媒體應當是以文化和經驗為主要內容,以創立文化共同性為目的。

  三、「內部動力生成」的「外部環境」

  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要解決兩個「內部」的問題。第一個內部問題是前面一直在討論的如何深入台灣社會內部幫助其重新建立起統一的動力;第二個內部問題是如何將兩岸關係塑造成一個共同應對外部環境的內部關係。這裡說的「外部」乃兩岸之外,來自外部的刺激有助於人們期待共同體或統一的實現。面對共同的「敵人」時,最容易構建一致性的認同──利益認同和情感認同。內部統一動力的生成和發展需要適當的外部環境的支撐,在特殊的情況下需要外部的刺激。

  所以說,實現和平統一,培養統一動力就應當加強對兩岸未來的「共同敵人」或「共同困境」的探討。研究台灣社會面臨的重大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以及中國大陸所能提供的解決能力。具體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研究「共同敵人」和「共同困境」。一、社會層次。在研究的基礎上來判斷台灣今後在對外關係的哪些方面對兩岸一體化有需要。面對需要,政治人物將確定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種範圍內處理這種彼此間的交往,或倡議建立甚麼樣的共同機構。二、行業層次。對兩岸成長性行業和領域所面臨的共同外部環境的分析。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兩岸業者會受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西方國家公司和行業的排擠以及不公正的利益分配,兩岸行業的聯合會使台灣行業有更強的討價還價的能力。目前台灣光碟行業與大陸DVD行業的聯合,在制定未來設備系統採用新的標準方面已經達成戰略性聯合,這就是一個面對共同困境和共同對手聯合的需要。三、民眾層次。台灣個體民眾面臨的外部威脅分析。在二○○五年發生的台灣漁民與日本海上軍警漁業衝突中,蘇澳港的漁民因為不滿台灣當局的對日本的屈膝獻媚政策,提出如果當局不作為,他們將不排除懸掛五星紅旗出海捕魚,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

  四、要素流動與動力重建

  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重建是在一個全球化的條件下進行,這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在全球化之前沒有的條件。全球化提供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在兩岸之間的流動,流動要素包括資本、商品、人力資源以及信息等等。

  從兩岸隔絕後的一九四九年,到台灣開放到大陸探親的一九八七年為止,兩岸之間的關聯度極低,人員沒有往來,經濟上更不相關。一九八七年之後兩岸交流從探親開始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已經到了兩岸密不可分的地步。台灣居民大規模跨海西遷,近百萬人居留大陸。其中有投資的商人、有求學的青年、有求職的無業者。目前兩岸人民的婚姻已經超過十二萬對。兩岸的影劇小說、流行音樂、體育明星、飲食烹飪,已經使兩岸民間交往成為台灣人生活中不可分離的部分。每年有三百多萬人次的交流和七百億美元的貿易額,兩岸的經濟發展已經使得台灣難以擺脫對大陸的依賴。

  兩岸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的數額達到目前水平,基本上是由於大陸的開放和吸引政策使然,是全球產業分工的總趨勢使然。這樣一種狀況是市場的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樣一種狀況是在台灣當局極力限制、大陸方面鼓勵下達成的狀況,這樣一種資本、商品和人力資源流動的數量和流動的方式是否最好地體現了兩岸的共同利益還有待探討。如何在要素流動中合理地實現兩岸間的利益分配,進而建立利益共同立場,這些都值得研究、協商和安排,這樣將有助於喚起普遍的支持。另外迅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是一種巨大的趨合力量。信息交流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應引起重視,它既是共同利益的傳播載體,又是認同建立的工具。

  五、和平統一的過程機制

  兩岸最後實現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統一結果,大概應當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分治敵對──分治和解──和解趨同──立場趨同──共同機構──民族認同。兩岸的統一進程雖然不是以時間來劃分階段的,但我們畢竟還處在「分治敵對」向「分治和解」階段的過渡中,不信任和摩擦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在動力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過程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減少過程中的摩擦,提高進程的速度和效力。

  過程機制研究重點要考慮的問題有以下幾個:一是起點定位問題。起點定位束縛力過強,容易使較弱一方產生離心力,以獲取安全感;如果起點定位過於鬆散,容易使統一成為遙遙無期的過程。二是相互間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問題,統一進程中相對弱小的一方一定希望統一的代價在初期很小。三是雙方對進程的階段認定和關係發展速度控制方面的一致性如何獲得的問題。統一進程中實力相對弱的一方對於進程的掌控力更為在意。四是如何確立一體化和統一過程的主要階段和時間含義問題。

  這裡也不想回避對統一過程中強制力量的討論。和平統一似乎與強制手段是無法共存的,但是在任何一個統一過程中,甚至是一體化過程中,強制力量始終存在,祇不過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強制力量在近期兩岸關係中的表現是由單一方面對另一方面展示,是阻礙台獨發展的反制力量。這種強制力量同時對培養趨合動力也具有一些副作用。在未來如果有共同機構,共同機構形成的強制力量,將在雙方社會中形成主流,對分離行動構成制約。
  
  結束語
  
  中國和平崛起的偉大事業應當將幫助台灣社會重建統一動力納入,作為其中重要的內容和任務。這是對兩岸中國人智慧、耐心和意志的考驗,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似乎沒有理由輸掉這場考驗。

  本文沒有討論具體的和平統一方案和路徑選擇,因為以往學界熱衷於討論統一方案和路徑選擇,而忽略了根本問題——對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基本分析。

  以上的討論還是比較粗淺,是一種嚐試,但我們還是可以得出若干結論性的看法。對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培養與阻礙力的克服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當統一動力增長的同時就意味著獨立勢力的下降。統一動力的培養要從需要出發,動力的培養要從台灣社會的個體、團體和整體三個層次進行。台灣社會中各種團體和行業層次的動力培養在當今兩岸當局關係仍然僵持的情形下十分重要。台灣社會中的統一動力的重建與兩岸之間共同面對的生存環境緊密相關,動力的重建與外部環境的改造是統一過程內外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培養統一動力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借鑒一體化理論。雖然一體化本身還不等於統一,但一體化的過程機制可以為最終統一開渠。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6月號,總第10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