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畫派系列——黎雄才國畫 |
中評社香港5月6日電/一幅據稱是黎雄才的作品《長青不老鬆》拍出8960萬天價
日前,在北京榮寶迎春拍賣會上,一幅《長青不老鬆》以8960萬落槌,超過估價10倍。據稱,這張畫作是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1984年創作的,這一成交價創下了黎雄才甚至嶺南畫派歷年來的拍賣最高紀錄。於是,有人斷言:長期沉潛的嶺南畫派即將迎來自己在藝術品市場中的“春天”了。對於這一說法,嶺南的畫家、評論家及收藏家各抒己見,暢談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嶺南畫派畫作正逐漸走出價格“窪地”
我沒有看過原作,只是從媒體上了解到了這件作品的相關情況。我認為它不算是黎雄才的精品力作,但是拍出這樣的價格有偶然性,也有一定必然性,因為嶺南畫派書畫價格接下來持續走高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我相信不用十年,無論是早期嶺南畫派的大家,還是我們這一代嶺南畫派的新生力量的價位,最終都會和其他畫派同等級別的畫家們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長期以來,嶺南畫派不被重視,市場價格也一直處於低谷,是有客觀原因的。
晚清之後,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和王原祁)為代表的“陳陳相因”是中國畫壇的主流,而嶺南畫派的先驅們提出了一種“折衷中西、融合古今”全新的創作思想,關注現實,注重寫生,改變了晚清陳舊的中國畫格局,引領了潮流,影響力遍布全國和海內外。但是,嶺南畫派提倡的口號逐漸變成了普遍真理,它自身的個性也變成了共性,逐漸被湮沒在了潮流之中。而到了近一二十年,業內又重新重視傳統文化,江浙一帶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畫家備受關注,而一直以主張創新和開放的嶺南畫派,又沒有趕上這波回歸傳統的潮流,繼續遭受冷落,直至被邊緣化了。為什麼呢?長期以來,學術圈內外“貶低”嶺南畫派的諸多理由,其實很多是誤讀。比如,一看到“甜俗”之作,就說是嶺南畫派——其實不是;還有說嶺南畫派的筆墨功夫不行。
其實,嶺南畫派無論是從技法還是內容上,都把中國畫表達的領域大大拓寬了。就我的了解和體驗,嶺南畫派的畫家對中原文化,因距離的問題反而產生了一種敬仰和重視,一直都非常重視對傳統的學習。而我目前也非常重視唐宋的繪畫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