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的衰敗是自己造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06-11-28 14:45:30



  民意出現不利於泛綠軍的轉變

  民進黨當局的“五大失誤”,導致民意出現不利於民進黨執政的轉變:

  一是“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依然是民意的主流。從廣義上講,高達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都主張目前“維持現狀”,不希望“台獨”勢力來破壞正常的生活,不希望“台獨”勢力干擾正常的經濟建設,不希望“台獨”勢力阻撓兩岸關係的發展。主流民意的存在從根本上削弱了民進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二是廣大台灣同胞對執政現狀不滿意。民進黨當局一方面堅持“漸進台獨”為中心、放棄經濟建設為中心,一方面犯有政治幼稚病,缺乏執政道德、經驗和才能。兩者之下,帶來經濟復蘇緩慢和社會動盪的嚴重後果,因而台灣同胞的生活品質出現下降。如“民生痛苦指數”、“金融痛苦指數”、“國民生活指標”、“環保痛苦指數”、“健保痛苦指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消費痛苦指數”、“人權狀況指數”等都不看好,“痛苦指數”全線上升,失業增高、收入減少、股票縮水、環境污染、人權不良、自殺上升成為6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台灣民眾過了6年緊日子。

  三是出現“台獨有害論”。一方面是認為“極端台獨”正在把台灣拖向災難之中,是不折不扣的麻煩製造者,一方面認為“台獨”成為執政黨腐敗的最好的掩護,高喊“台獨”原來是要為佔有非法財物製造藉口,“台獨”活躍分子多是貪污嫌犯。

  四是中間選民取向有所調整。在藍綠接近“五五波”的情況下,中間選民成為雙方必爭的對象。從二OO四年十二月第六屆“立委”選舉以來的情況看,能否具有執政能力,能否做到清廉施政,能否推出適用的大陸政策,已經成為影響中間選民的主要因素,對此國民黨顯然要比泛綠軍佔有更多的優勢。

  “四類民意”削弱了民進黨當局的執政基礎,一方面是選民用選票教訓民進黨當局,在二OO四年十二月第六屆“立委”選舉中泛綠軍只拿到百分之四十五的席位,失去“立法控制權”。在二OO五年十二月的“三合一選舉”中,在二十三席縣市長中只有南部(雲林、嘉義縣、台南縣市、高雄和屏東縣)的六席,成為地方執政中的少數派。最重要的是,藍綠雙方力量對比,以絕對得票率相比,二OO四年十二月是藍五成一九綠四成八一,二OO五年十二月拉大到藍五成四九綠四成五一。一方面是對執政當局的滿意度下跌,民進黨的滿意度差國民黨十到十五個百分點,陳水扁的滿意度半年多來一直維持在二成左右。民意向不利於民進黨執政的方向轉變,成為決定民進黨執政趨勢向何種方向演變的決定性力量。

  民進黨的執政前景堪慮

  自陳水扁第二任期起,藍綠在打選戰時的位置發生了改變。總體上看,藍軍開始改變前4年間被動挨打的局面,綠軍的仗越打越難。執政黨維持執政地位的難度在增加,在野黨趁勝追擊的優勢在擴大。

  從選舉實例看,事實上未來二年三場重要選舉,已經形成馬英九和陳水扁之間的較量。“扁馬對決”開始於八年前,至今已經形成陳水扁“三戰三敗”的結果。第一仗是一九九八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初次上陣的馬英九以七萬票的優勢,打掉了已經擔任四年市長的陳水扁連任計劃。第二仗是二OO二年十二月,馬英九爭取連任,與陳水扁的代理人李應元較量,以超過百分之二十八的得票率獲勝。第三仗是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後,帶領國民黨,在親民黨和新黨的配合下,與陳水扁控制的民進黨進行縣市長爭奪戰;民進黨不僅成為地方執政的少數黨,而且失去台北縣、宜蘭縣、嘉義市等具有指標意義的縣市。“三合一”選舉結束以來,藍綠之間又經歷“三小仗”:在縣市議長選舉中,泛藍軍團結協作,國民黨大贏民進黨,當選的正副議長超過百分之八十。在三月十一日舉行的嘉義市“立委”補選及四月一日舉行的台東縣長補選中,國民黨、親民黨所支持的人選勝選。三大仗和三小仗的結果,極易引起人們對於今後二年三仗結果的聯想。

  影響未來選戰的主要因素

  選舉結果如何,取決於參選政黨和候選人的實力、形象、品質、能力、清廉程度,取決於參選政黨的公共政策、大陸政策,取決於社會上的民意分佈、朝野之間的政治生態,取決於選舉路線、策略的運用。

  泛藍軍會不會犯錯誤?從奪取執政權的戰略高度考慮,泛藍軍有需要克服的弱點。

  民進黨當局會不會改?不客氣地說,民進黨的執政路線、執政手段和執政行為,阻礙台灣社會的進步,妨礙台灣經濟的振興,干擾台灣政局的穩定,影響台灣同胞的衣食住行。更為關鍵的是在爭時間搶速度加快發展的同時,台灣卻白白損失了發展的時間。現在的問題是民進黨會不會改變?

  如果民進黨當局變“台獨黨綱”為強調“維持現狀”,變“法理台獨”為接受“九二共識”,變阻撓交流為開放兩岸“三通”,變製造動亂為追求和諧社會,變熱衷貪汙腐敗為清查腐敗到底,變推動“台獨”為發展台灣經濟,變利益輸送為任人為賢,如此政治上的改變則會改變民進黨的不利處境。問題是現階段無論是泛綠支持者,還是民進黨內,都不存在民進黨改弦易轍的條件,6年來民進黨內出現要求民進黨轉型、淡化“台獨”、改造民進黨等動向時,無一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就是明例。在“三合一”選舉大敗之際,在黨籍“立委”退黨抗爭之際,在黨內有人呼籲對黨進行改造之際,陳水扁不僅不檢討,反而抓住機會,教訓異己勢力,鞏固個人權力。因此,執政六年的民進黨高官集團,已經失去在野時的自清自律能力。民進黨當局如果從政治路線、執政手段和執政行為不改變,恐怕只會加劇民進黨執政趨勢向負面方向發展。

  陳水扁的三種可能

  面對民進黨執政趨勢向不利的方向蔓延的現實,泛綠陣營和陳水扁都不會輕易認輸,不會輕易退出執政舞台。因為陳水扁具備翻本的實力,泛綠的基本盤沒有縮小,在敗選的第六屆“立委”選舉和“三合一”選舉中,泛綠陣營依然保持了百分之四十三點五和百分之四十三點零八的基本盤,“台獨”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沒有改變,因此陳水扁當局擁有“翻本”的實力和基礎。再加上利用執政條件,動用非法手段,則可以實現“逆勢上揚,轉危為安”。陳水扁的“翻本”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公投台獨新憲法綁選舉”,在體制內很難完成“法理台獨”的情況下,在二OO六年提出“台獨新憲法”草案的基礎上,在二OO八年三月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時,同時借助“公民投票法”第17條,舉辦“新憲公投”,利用極端對立來煽動泛綠陣營的支持,打壓泛藍軍。

  第二種是製造“柔性政變”,利用控制軍警憲特的機會,組織特殊班子,一是製造針對泛藍軍主要負責人的惡性事件,二是對泛綠主要負責人再次使用“苦肉計”,三是在選舉中做票,保住民進黨的執政權。

  第三種是製造緊張,利用“極端台獨”事件,挑起事端,製造宣佈“戒嚴”、延期或推遲選舉的事實,從而控制選舉。

  “三種可能”違反台灣現行選舉游戲規則,但前有“兩顆子彈”加選舉做票的成功典範,後有製造事端的政治條件和社會基礎,善於逆勢操作的陳水扁當局確實存在“三種可能”。不過“三種可能”面臨“四大阻力”:中國大陸在繼續發展的同時實施《反分裂國家法》和落實“四個決不”的決心沒有改變;中美兩國遏制“極端台獨”的合作關係不斷強化;台灣主流民意不會容忍“極端台獨”挑起戰爭,泛藍軍嚴陣以待見招拆招,“四大阻力”對“三種可能”形成巨大壓力。

  今天的台灣媒體也好,各界人士也好,有幾個為民進黨執政喝彩的?泛綠內部都是怨恨載道,執政集團高層更是一片無奈,眼睜睜地看著陳水扁毀掉民進黨執政的前程。因此,民進黨執政趨勢不看好,確實是由其自身造成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6月號,總第10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