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台灣與歐洲關係的現狀與走勢分析
  近年來,台灣與歐洲關係逐漸熱絡起來,并且呈現不斷升溫之勢。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頻現“突破”、歐洲大國打“台灣牌”日漸加劇和歐洲議會對華挑釁頻繁加碼,是台灣與歐洲關係持續升溫的主要表徵。共享“民主自由”價值、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聯手推動芯片產業合作三大議題在台歐關係中日漸凸顯。美國的示範、慫恿及支持,中歐關係遭遇挫折,是助推台灣與歐洲關係升溫的主要因素;新冠肺炎危機和俄烏衝突的爆發及持續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中國應該深入分析和研…
新時代完善涉台話語內涵研究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話語不僅僅是國家間信息交流的載體,更是國家間進行激烈權力博弈的工具,所以各國都非常重視爭奪話語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地位,以建構有利於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話語權。民進黨當局勾連美西方國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其謀“獨”行徑造成國際社會產生對台灣問題的錯誤認知,對此我們亟須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入手完善相關的涉台話語內涵,以在國際社會上澄清台灣問題的實質,從而樹立正確的台灣問題認知,增強涉台話語權。……
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與解構
  聯大第2758號決議本是證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國際法理依據,但近來卻成為民進黨當局和國際社會一些“親台”勢力用以論證“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依據。當前台灣當局妄圖非議聯大第2758號決議,企圖否定該決議,試圖推翻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法地位。國際社會一些“親台”勢力亦冷飯熱炒,試圖對該決議的內容進行扭曲釋義,以藉機在台灣問題上興風作浪,解構一個中國原則的框架。本文擬對國際社會不同行為體的一個中國原則進行立場識別,研判其背後的政治動機與…
台灣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新動向、基本特徵及危害性剖析
  賴清德上台前後,台灣當局在推動“文化台獨”上有系列新動向:闡述其“台獨”文化政見,宣揚以“台南400”為核心的“台獨史觀”,構建“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新論述,繼續通過語言政策和民族政策進行“去中國化”,企圖將台南打造為“文化台獨”的展示基地,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和開展“文化攻勢”等。台灣當局的“文化台獨”在延續蔡英文時期路綫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激進化和務實化的發展趨勢,其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危害性更加突出。……
海峽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結構特徵與重構展望
  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是以台商投資為主要驅動,囿於“兩頭在外”的脆弱性,長期附屬於歐美主導的生產網絡。未來在全球價值鏈深度調整叠加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等複雜變局下,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將步入歷史性重構階段,呈現再調整、再平衡的博弈演變態勢。應充分把握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契機,提升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內在韌性,積極開創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和新經濟產業為依托、向RCEP及“一帶一路”市場延伸的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新格…
新形勢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徑思考
  擴大交流交往是增進兩岸同胞感情和福祉、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途徑。台灣民進黨當局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單方面惡意限阻兩岸交流合作、極力拓展“排中”對外交流空間,昇高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政經風險。大陸則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在賴清德上台、民進黨繼續執政的背景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面臨更爲複雜的内外部環境,要緊扣鑄牢兩岸同…
以非遺春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春節是中華民族積澱最爲深厚的標識性節慶文化活動,也是中華數千年文明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以春節爲核心的傳統文化標識集中體現着中華文明的自主性文化表達。改革開放以來,春節習俗和春節文化面臨着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的衝擊,而申遺成功將爲春節文化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以申遺成功爲契機加强春節文化價值提煉和傳播,重構新時代的春節文化意象和符號體系,以系統春節文化工程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彰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新貌。……
美台教育交流及其政治影響分析(1979-1987)
  台灣當局與美國“斷交”後直至“解嚴”前(1979-1987),教育援助金額在“美援”中占比巨大,此一時期的美國對台援助經歷了軍事-經濟-教育三個階段。通過分析美對台教育援助的重點領域與台灣政治人物和社會精英的培養之間的關係,本文發現教育交流是美國對台施加政治影響的重要抓手,廣泛而深入的對台教育援助為美國在台灣島內培養出了大批親美精英,他們成為台灣社會決策層并掌握話語權,從而形成親美理念的代際傳承。教育交流還對台灣政治文化傾向和民衆…
以閩台傳統藝術為載體創新兩岸融合發展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體系
  兩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發展是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重大舉措,地方高校擔負高素質、複合型兩岸交流人才的培養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職責使命。本課題以閩台傳統藝術為載體,深入“厚植傳統藝術·培育人文素養”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實踐,有步驟推進兩岸交流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實踐:特色奠基階段,科教融合構建“藝文互融”的素養課程體系;特色發展階段,實施“四全”工程的兩岸創新協同機制;特色提升階段,創新“閩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體系,以達成“…
從“大兩岸”看“小兩岸”:台灣民衆“中美形象認知差”研究
  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但美國長期介入其中,對台灣社會進行滲透和影響,台灣存在中美影響力競爭的事實。從“大兩岸”的分析視角出發,本文認為,在探討台灣民衆的中國大陸形象認知時,應考慮美國因素。為探索台灣民衆對中國大陸形象和美國形象的認知差距,本文提出“中美形象認知差”的概念,并基於理論和數據驗證了這一概念的影響因素。……
台灣“後太陽花世代”的“疑獨”轉向、原因及促融路徑
  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至今,受該事件所塑造的政治環境、社會思潮、輿論氛圍等影響的“後太陽花世代”出現了與上一世代明顯的認知區隔,“太陽花世代”身上的“反中”“疑中”標簽正被“後太陽花世代”的“疑獨”標簽所取代。“後太陽花世代”通過新媒體平台,看到更真實的中國發展,無感於政黨的污名化宣傳,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消退,個體政治參與理性回歸,更期待改變民生的政治領導者,種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他們“支持民進黨”的政治效應延續性出現斷裂。“後…
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研究
  中國大陸正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台資企業宜積極融入大陸內循環,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并擴展生產邊界,激發創新要素以實現品牌效應與轉型升級,獲得有助於生產經營的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現實中,台資企業如果要融入內循環,在生產環節上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以及生產分工邊緣化、技術優勢喪失帶來的挑戰;在流通環節上面臨改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為內銷大陸市場的要求及其相關困難…
台灣當局“泛安全化”行為邏輯與影響
  在當代西方民主政治中,各類議題“泛安全化”已成為執政者擴張權力的重要工具,並在很大程度上重塑著社會觀念與結構。賴清德上台以來,通過加強對台軍掌控、推進“全民防衛”與加緊對美勾連等手段,導致台灣社會“泛安全化”全面加速。賴清德在藉此鞏固權力、推進“以武拒統”的同時,其反復標榜的台灣“民主優越性”更為空洞化,也嚴重威脅台灣社會穩定與發展。……
新質生產力賦能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研究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支撑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側重於利用知識和技能提升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所強調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將為台企在大陸投資發展創造出難得的新機遇和利好,為台企在大陸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基於此,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統籌推進數字經濟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數字營商環境優化、數字產業協同發展等,有助於推動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促進大陸數字經濟與實體…
美國對台灣當局“國際中文教育”戰略的扶持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文學習者數量持續攀升。美國政府從全政府、全領域、全方位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在文化教育方面亦著力打壓“孔子學院”,導致留下了巨大的國際中文教學市場和空間。美國政府從國家安全層面出發,與台灣當局簽署的“美台教育倡議”,企圖扶持台灣當局來替代和填補因打壓中國大陸而產生的國際中文教育空間,確保民進黨當局服從美國戰略大局并維護美國利益和民主價值觀。特朗普1.0到拜登再到特朗普2.0,美國對華競爭打壓的鬥爭態勢并不…
台灣“價值外交”的概念、本質與動作
  賴清德當局上任後提出所謂“價值外交”,“價值外交”這一概念并非其原創,學術界早有探討,外交實踐中也被廣泛使用。妖魔化大陸、維繫民進黨執政地位、掩飾“外交”失敗、“挾洋謀獨”等是賴當局“價值外交”的本質。賴清德當局“價值外交”的操作手法仍將基本沿襲蔡英文當局“踏實外交”的套路,但將更倚靠美國,鞏固“邦交”關係、提升與“非邦交國”關係和擴大國際參與。……
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模式與路徑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一國兩制”的剛性約束,這決定了不能將現有的理論和經驗生搬硬套,但是美墨跨境合作區、歐洲次區域合作區制度構建對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有重要的啓示作用,特別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兩制”條件下的跨境政策協同方面的經驗尤其有藉鑒意義。本文總結了國內外三個典型跨境合作區發展特點,并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制度構建基礎、政策工具和建設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了由短期向長期過渡、三模式共…
“五個共同”同構視角下國家統一機制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用“五個共同”揭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也指出了“同構”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中的重要意義。本文從“五個共同”出發,基於“同構”這一新的視角對古今中外相關的經典統一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對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啓示。以“蘇格蘭與英格蘭統一”為強制性同構案例、“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統一”為模仿性同構案例、“清朝統一台灣”為規範性同構案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是,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時,兩岸同源背景為開啓同構統…
新形勢下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困與機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一場生動的社會實踐過程。兩岸融合發展的本質就是要打破現有壁壘,走出困局,重塑新局,增進情感交融認同相合,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福建省以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為要,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本,全力推進與落實《意見》,積極開展全域性、多輪次、多層面、漸進性的政策部署與落實工作,展現出了極強的政策定力。當前,兩岸關係及台海局勢複雜嚴峻,不衹是賴清德當局“台獨”分裂活動不斷加劇,而且伴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極大不確定性及賴…
台灣特權民粹主義中的“反中”情緒分析
  台灣民粹主義中的“反中”情緒自民進黨上台執政後愈演愈烈。民進黨當局“中國威脅”叙事圍遶三條路徑展開,一是指責島内政治精英與中國大陸沆瀣一氣,惡意“抹紅”;二是在兩岸關係上將中國大陸定性爲台灣的外部威脅;三是在國際層面指責中國大陸破壞基於現有國際秩序。兩岸對立情緒進一步通過“入侵台灣”vs“保衛台灣”、“民主燈塔vs威權威脅”、“國際秩序的破壞者”vs“國際秩序捍衛者”三組敵我關係得以形塑。台灣民衆優越感的喪失加上“中國威脅”叙事,…
   共1261條﹐第1/64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